经济论坛寻求实现两位数增长措施 信贷余额激增达逾1. 72亿亿元 各工业区力争引进逾37亿美元投资资金 越中一致同意推动多领域的双边合作 旅游消费需求激增助力贸易劳务业增长 范明政总理建议推动签署越巴及越南-南方共同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政府总理范明政会见巴西各大经济集团领导 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难题 范明政总理在里约热内卢胡志明主席纪念牌前敬献花圈 重构南部东区发展空间 上半年农林水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逾15% 重绘山河 凝聚合力:党意民心的深度契合 新城市 新愿景 本市与中国广州市加强全面合作关系

GDP与收入之间差距:谁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越南多年来GDP增长令人瞩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GDP增长并不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改善。
GDP增长并不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改善。

根据统计总局的2024年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数据和Vietstats的分析,平均每人实际获享的人均GDP价值仅约为57%。这一数字显示出一个矛盾现象:经济增长,但人民却未能相应受益。

GDP高,收入低

在胡志明市、河内、北宁、广宁等主要经济中心,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居民收入与GDP的比例却很低,仅介于31%至56%之间。这反映出,大部分经济价值并未回到当地居民手中。此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依赖外资(FDI)和出口型工业。外来劳工尽管在工业区工作,但实际居住在其他地方或其家庭仍在乡村的情况也导致收入统计数据出现偏差。

另外,这里的GDP大部分来自税收和扣除款项构成,而非个人收入。现行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预算分配机制也降低地方可保留发展的经济价值比例。

所有这些原因使得以工业化和大规模投资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虽然创造出大量产值,但却缺乏确保工人公平分配的机制,无论在国家层级或地方层级皆是如此。

有些地方收入高于经济规模

与工业中心相反,如芹苴、安江、同塔和永隆等的收入与GDP的比例高达80%至90%。这些地方的GDP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大部分经济价值得以保留并转化为居民的实际收入。

其主因在于这些地方的经济结构以农业和小型服务业为主。在这样的模式中,生产者同时也是受益者,能够避免价值向外“外漏”的现象。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所谓的“内部汇款”,即在外地工作的劳工将收入汇回家乡,虽然不增加当地GDP,但实质提升了居民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地方的收入与GDP比例高,但绝对收入仍然较低,每人每年为5000万至6200万元。这些地方也面临长期成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容易受到气候和农业市场波动的影响。

从成长到繁荣及政策意涵

若要将经济成长真正成为繁荣的基础,就需有同步性政策来缩小GDP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

第一,提升劳工的附加价值比例。需制定灵活的基薪政策,根据各地生活水平调整。企业若提供良好的福利政策、职技培训并优先使用当地劳工,应获得税务优惠政策。特别是,应要求外资企业提高对社区和当地劳工的贡献。

第二,改善生活条件和留住劳工。“GDP留在当地,收入却流出”的现象在国家和地方层级都造成了严重的收入“外漏”情况。因此,应加大对社会住房、学校、医院等投资力度,同时改善公共服务,以“留住”劳工和其家庭。

第三,需建立更有效、更公平的重新分配机制。政府应改革所得税政策,以增强对资源的调节和重新分配能力。

使用税收投资公共教育和医疗、提供职技培训辅助、扩大社会民生体系一事不仅有助实现收入再分配,也是将经济价值转化惠及人民的有效途径。

第四,提升数据透明度和统计能力。GDP与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可能源于缺乏透明度和统计能力薄弱。因此需整合关于居住、就业、收入和企业等数据库,以准确掌握经济中的价值流动。

总之,GDP是一个重要的指数,但并非最终目标。当GDP与居民收入之间差距依然巨大时,经济成长就不等同于发展。要迈向2045年繁荣经济目标,需制定的政策不仅要关注生产,还要关注公平分配、注重人资源投资以及改善生活质量◆

为何收入跟不上GDP?

GDP与收入之间的差距反映经济的分配本质。GDP包括企业的利润、间接税和再投资款项,这些因素不直接转化为民众的收入。

另一个因素是劳动力迁移。当工人​​在一个地方生产价值,但在另一个地方居住和消费时,收入记录在居住地,而GDP则计算于生产地。此外,非正式和没有参加社保的劳动力普遍存在,也使得统计系统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收入。

特别是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大部分附加价值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或投资商,而劳工则仅能领取低薪,技能提升的机会也较少。

最后,GDP成长可以透过对机械和技术的投资来推动,未必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不能伴随收入的改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