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表示,相比遼寧艦,首艘自製航母從設計到建造,全部由中國自主完成,並在遼寧艦使用的經驗基礎上進行了多項優化,性能將有全面提升。其研製和建造,標誌著中國已經掌握了建造中型航母,以及後續更大型航母的能力。
航母為何要海試?
航母海試就是海上航行試驗。據介紹,海試有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廠方主導,檢驗內容主要跟航行有關,例如動力系統、導航系統、通信系統、損管系統等;第二階段是軍方測試,主要涉及作戰性能包括武器系統、雷達系統等,有些系統的性能要等到航母正式服役後才能進一步驗證。
中國航母專家李傑表示,直升機在自製航母平台上起降,這不僅意味著艦上對直升機著陸的指揮引導系統可以運作,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的實用性。“直升機可以在自製航母上起降,這意味著在海試中一旦有緊急情況,可以動用直升機解決問題;在未來的訓練中也可以在遼寧艦和新航母之間相互起降,提高兵力運送能力和效率”。
首艘自製航母長啥樣?
首艘自製航母長約315米、寬約75米,為滑躍起飛式的常規動力航母,外形與遼寧艦基本相似,但比遼寧艦更長、更寬。它有十幾層樓那麼高,站在它下面,感覺是站在巨人的身邊。光是巨大的甲板,就相當於整整3塊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它的排水量與遼寧艦不相上下,船內的大大小小的艙室數以千計。
首艘自製航母不僅價值高,而且還有內涵,有氣質。這是中國百分之百自主設計、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航母。
新航母新在哪裡?
關於新航母,很多人為“首艘自製航母”的定義而糾結,之前服役的“遼寧”號為何沒有這個頭銜?因為“遼寧”號的基礎為蘇聯棄建的1143.5型航母“瓦良格”號,但原船實為沒有動力、沒有船舵、無法操縱的空殼,既沒有自航能力,也沒有武器電子系統,連艙內電纜都拆除了。
中國船舶及國防工業部門從這個起點開始,展開歷時數年的續建,完全靠國內解決了諸如動力、雷達、戰鬥管理、艦載武器等關鍵系統,實現了“以我為主,航母重生”的奇跡,續建成功的“遼寧”號實際與當年的“瓦良格”號沒有多少關係了。
續建“遼寧”號,讓中國積累了珍貴的航母設計規範和建造工藝,尤其是打通航母生產全鏈條,但它畢竟沿襲了“瓦良格”號已有的艦體和艦橋結構,不可能在總體結構上做過度改動,因此許多更新更好的技術設備沒能集成進去。
俄羅斯地緣政治研究院第一副院長、導彈炮兵科學院通訊院士康斯坦丁‧西夫科夫曾在《軍工信使》上撰文稱,中國航母更多側重艦艇編隊的海上防空,這意味著在噸位、尺寸、艦載機起飛重量、甲板作業方式、機庫內作業方式、維修區安排、生活區安排、指揮區安排等方面都必須從自身需求出發,也預示著中國航母海試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事實上,中國新航母從外觀上就能看出“自主創新”的味道。該艦沒有俄式風格的重型反艦和艦空導彈,騰出更多艦內空間裝載艦載機,而且諸如相控陣雷達等先進電子產品“佔領”上層建築艦島的“製高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中心戰”時代,航母註定是海軍裝備無線電設備最多的水面艦,光通信天線就有幾十部,所有天線加起來超過百部,這還不算未來改進時追加的設備。無線電設備器材的佈置擺放有一定之規,確保偵察探測、通信中繼等方面的電磁相容性,不過有時候需要擺放無線電器材的地方,會影響航母艦體的結構強度,這就對艦艇總體結構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在哪些方面超越了遼寧艦?
首艘自製航母是在全面修復遼寧艦的基礎上設計建造的,兩者在外形結構上相似之處頗多,它們同樣採用艦載戰鬥機滑躍起飛、上翹式飛行甲板佈局方式。
很多人把首艘自製航母稱為遼寧艦的“翻版”。其實,首艘自製航母在遼寧艦的基礎上實現了全面技術升級,堪稱“貌似神強”,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功能定位和任務用途迥異。
遼寧艦的功能定位首先是航母科研試驗平台和訓練平台,主要任務是完成航母和艦載戰鬥機的大量科研試驗任務,進行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批量選拔和培養訓練。而首艘自製航母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大型載機作戰平台,是中國海軍航母綜合作戰力量建設征程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