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女”产生于中国清朝后期,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盘起,以示终身不嫁、独身终老。上世纪30年代,部分自梳女赴南洋找生活,而在堤岸的“聚群居”就有那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今,虽然昔日的自梳女已经不在,然而“聚群居”还遗留下华人自梳女的部分足迹。据悉,于1958年左右,“聚群居”由16位自梳女(多为顺德人)合资创办,直到最后一位自梳女离去,这里还是有数位独居孤寡长者居住在一起。直到2019年左右,聚群居还住着6位孤寡老人,虽然她们都不是自梳女,但她们也患难相扶,疾病互相慰问。
这几位住在“聚群居”的大娘因为年事已高没有劳动能力,有的都80多岁,所以主要靠着社会各界的关爱度日。可以说,因为“有缘”住在“聚群居”,所以她们也学习着以前的自梳女每天都会念经、上香,祈求身体健康,国泰民安。她们都很容易知足,每天只求两餐温饱,有瓦遮头,简简单单和平平静静的生活就满足,别无他求。然而,因为年老体衰,之前住在“聚群聚”的老大娘都先后离世。当时的负责人梁翠群大娘在离世前已把‘聚群居”交给了潘女打理。自疫情过后,仅有潘女住在这里,还有潘秀珍是她的胞姊,每天都来陪伴和帮助她打理“聚群居”。连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上门为老人家送暖的组织、单位越来越少。 目前她们仅靠华文《西贡解放日报》每个月赠送的扶助金(每人300万元)来维持生活。
事隔数年,这一间曾经保存着华人自梳女地方,如今除了神位,屋内并没有了昔日的“古老”气息,有的只有养太多猫导致的异味。据潘女告知,她如今也不知道“聚群居”房子主权的问题,她只听从梁翠群大娘的遗愿继续留在这打理。潘女还告知,门前有个卖春卷粉的摊位,老板是以前住在“聚群居”的亲戚,所以并没有收租金,每月由她来负责缴纳水电费、买香烛,偶尔还会购买猫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都市化的速度不断发展,这间曾保留自梳女足迹的“聚群居”已今非昔比。然而,体恤这里的两位老年人没有劳动能力,为了守护“聚群居”而留在这里,为此本报热心读者还是默默支持她们。据本报社会慈善工作组的陈俊和告知,近年来,给“聚群居”捐款的本报热心读者并不多。从2023年至今,本报社会慈善组仅收到读者捐近9000 万元,其中有杨贵添和邝楚雯两位读者,每周都透过本报给“聚群居”的大娘捐款。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本报希望诸位热心读者继续向这几位老人家捐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