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該研究報告的新聞發佈會上,有專家警告,氣候變化不僅提升了乾旱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還正造成“複合和級聯風險”,例如極端乾旱導致農作物歉收以及糧食安全問題,進一步造成複雜的社會和經濟影響。該研究稱,如果沒有氣候變化,今年北半球地區的極端高溫“幾乎不可能”出現。而氣候變化對氣溫的影響是乾旱的主要驅動因素,相比較而言,降雨量的變化則不那麼重要。
對於乾旱的定義,外界有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說,乾旱分類通常包括:氣象乾旱、水文乾旱和農業乾旱等。氣象乾旱是指某時段內由於蒸發量和降水量的不平衡而造成的水份短缺現象。水文乾旱則側重於河川徑流低於其正常值或含水層水位降低的現象;而農業乾旱是指由於土壤水份持續不足造成農業生產對象體內水份虧缺,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進而導致減產或失收的現象。
農業乾旱是對農業生產影響最為嚴重的氣象災害。上述研究主要以“農業與生態乾旱”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分別測量了對農作物影響最大的土壤頂部7釐米的“土壤表層”和1米深處的“根區”土壤濕度,以確定土壤乾旱程度。
研究人員表示,其中“根區”的土壤濕度特別重要,因為大多數植物在這個深度吸收水份。研究人員首先調查了2022年6月至8月整個北半球(不包括熱帶地區)地區土壤濕度的變化。其中,他們特別將重點放在歐洲中西部地區。
研究人員將不同地區土壤中“根區”和“表層”的土壤濕度數據,與1950年至2022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後發現,在今天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已升高1.2攝氏度的情況下-類似今年夏天這樣嚴重的乾旱平均每20年就會發生一次。
然後,作者將觀測數據與氣候模型結合起來,以確定氣候變化對乾旱的作用。科學家們通過將現有數據與假設沒有氣候變化情境中的世界進行比較後發現,氣候變化使得今年北半球發生的土壤乾旱的“發生可能性至少增加了20倍”(指土壤根部乾旱),而“土壤表層”發生乾旱“可能性至少增加了5倍”。
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地區12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仍在持續。這場“特大乾旱”導致美國最大的人工湖米德湖和鮑威爾湖處於創紀錄的低水位,且兩者面積持續萎縮,威脅到了胡佛大壩的發電和周邊2000多萬人的供水。此外,由於森林和草原持續處於乾燥狀態,當地現在一年四季都有野火。
在亞洲,中國部分地區也遭受了高溫導致的乾旱。據中國天氣網報導,江西省氣候中心10月7日變更發佈乾旱紅色預警信號:綜合氣象乾旱指數監測顯示,全省有97%的縣(市、區)達到重至特旱,預計未來7天全省氣象乾旱仍將持續。這種規模和程度的乾旱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野火肆虐、農作物歉收、河流運輸中斷,人們對全球糧食安全危機的擔憂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