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生之城市
“為人生之城市”或“為民之城市”正是一個開始,目的是解釋如何讓我們改善社會、生態環境和經濟,以及社區文化蓬勃發展的問題?而答案只能是社會、環境、經濟和文化4個要素之間的和諧,邁向可持續包容性發展的城市。為人生之城市是我們的選擇,因為這是確保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當前,各經濟體競爭招引高質素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將轉移到確保其安全和健康的地方。在工業4.0的城市中,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經濟、社會與環境之間的和諧,而且還包括面向人文城市和為人生之城市的文化。
如胡志明市發展中的城市,為了面向為人生之城市,首先必須迅速增長以實現城市的繁榮。增長必須透過創新、綠色增長和包容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低碳城市是“為人生之城市”的基礎。在胡志明市,同奈河和西貢河在市中心的芽皮與柴臘支流處匯合,全長約80公里。從這些河流流入城市的11條河涌,河涌的總長度達700公里。
在政府總理關於批准調整胡志明市至2025年的建設規劃的2010年10月6日第24號《決定》中規定:“在西貢、同奈和芽皮河沿岸佈置景觀綠樹、水面並結合娛樂旅遊,面積約7000公頃。”然而至今,本市的實施速度太慢,因此還沒有達到綠色公園的標準,以讓城市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和創造力。為了使人們的生活變得寧靜與高質量,本市可以根據與溫和的河流典型自然空間相關的若干特殊區域來集中發展綠色城市。如果與綠色公園相結合,本市完全可以成為擁有綠色水城品牌的城市。
重視社會公平
除了從經濟和環境角度出發,本市應更加關注社會方面,本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邁向民主、公平的城市。公平的城市也邁向為人生之城市的基礎。公平的城市是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然而,與社會公平(減少貧困,減少失業)的同時,還需要空間的公平(沒有破損的房屋,繼續改造城市,建設社會住房、低收入者住房)以及環境公平(沒有環境污染影響健康的區域)。
在空間公平方面,根據市建設廳的綜合數據顯示,本市在2011 - 2020年階段需要大約13萬4000個社會住房。為了使本市成為為人生之城市,需要在居民區附近建造多家學校、醫院和診所。然而,本市的社會住房計劃實施得太慢,至今還未達到“為所有人提供住房”的目標。為了確保空間的公平性,本市已集中遷移、安置河涌上和沿涌的所有房子,改建簡陋房子多的街區,重建損壞的老舊公寓,並與整頓城市創造更多用於交通和公共工程的土地的計劃相結合。
本市的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遷移河涌上及沿涌的全部2萬間房子,為居民重新組織更好的生活。然而,現在已接近2020年的門檻,清拆河涌上及沿涌簡陋房子的計劃仍停滯不前。這些不足之處需要更明確地加以改善,以確保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會存在太多差距分化◆
強調到在發展過程、在管理中的人類因素,在頒佈重要政策之前,本市需要查詢社會輿論的觀點,徵求人民的意見,從而制定切合實際的政策。一旦獲得人民的共識和支持,本市將沒有困難是不能解決的。這意味著本市真正是為人民和為人生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