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市高级代表团对蒙古进行访问 我国经济增长超出预期 尽量减少上调基准薪对物价影响 国家主席苏林接见日本驻越南大使 越韩落实《实施越韩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 出口回升乃经济复甦动力 逾四成企业预测经营活动逐季良好 政府要求信贷流向产销领域 政府总理范明政开始对韩国进行正式访问 守德市委书记接见中国云南麻栗坡县委书记 第二季度GDP增长6.93% 加强中部及西原地区商务促进效果 越中交通战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国家主席接见澳大利亚及印度大使 预计越南经济今年增长近6% 利率上升闲置资金纷纷流入银行 本市建立国货可持续供应链 越中横模-峒中双边口岸正式开通 越南跻身全球十大猪肉消费大国 范明政总理建议共同迈向“未来增长新前沿”

朥饼浓浓潮汕情(上)

—— 记赵明合老饼家百年古早味

如果说赵明合饼家陪伴着许多代人的成长一点也不过份,尤其是有些潮州乡亲家中几代人结婚都是订购该饼家的礼饼。飘洋过海发展到今天近百年, 它不仅仅是堤岸华人的特色小吃,也成为潮州人的骄傲。

赵明合饼家第四代传人赵家安(右一)指导员工制作朥饼。
赵明合饼家第四代传人赵家安(右一)指导员工制作朥饼。

飘洋过海 落户堤岸

潮州朥饼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点。在了解赵明合饼家如何落户越南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朥饼的历史故事,它为什么会成为潮州人的着名小吃呢?相传在宋朝末期,元兵攻入潮州城后,为巩固其统治,实行了联户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三户人家供养一个元兵。百姓不得不供养他们,还要遵守各种苛刻的规定,比如只能养胖他们,不能让他们瘦弱;晚上不能关门,让元兵可以随意进出;而且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新娘嫁入新家后,首晚就被迫与元兵同床共枕。百姓们忍无可忍,终于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他们偷偷在拜月娘的神案上放置一盘朥饼。这些朥饼下面藏着一张小方纸,乍看似乎是用来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 从此,朥饼成了潮州人的“救命恩人”,也是中秋节必备的 小吃。

朥饼的潮语读法是láo bǐng。猪油在潮州称为朥,而在制作朥饼的过程中,不论是制皮还是制馅,猪油都唱主角。在猪油的作用下,朥饼特别润滑清甜,所以人们把潮州乡土特色的月饼称为“朥饼”。越南人叫朥饼为bánh Pía,其实是出自bǐng(饼)的谐音。古早的朥饼色泽金黄鲜豔、皮酥薄脆,馅厚润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腻。传统的味道有绿豆、芋泥和乌豆三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为了摆脱困境,一群勇敢的潮州人决定离开故乡,寻找新的生活归宿。他们带着家乡的美食--潮州朥饼,踏上了南洋的征程。家在潮阳的赵坤内与母亲于20世纪30年代与同乡们穿越了汹涌的大海,抵达了越南的唐人埠--堤岸。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母子重新开始了生活,早期也替人打过工,但最后是朥饼成为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支柱。其实“赵明合”不是人名,是赵坤内在唐山开的饼家店名。他们母子为了改善生活,于1943 年后重操旧业,然后挑着两个放满自制的朥饼、明糖和花生糖等的木担子到堤岸新街市去兜售,“赵明合”是这样从家乡流传到越南。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南来的潮州乡亲与日俱增,他们做的朥饼逐渐在堤岸扎下了根,成为了乡亲不可或缺的嫁娶礼饼,尤其是每当中秋节来临,在堤岸潮州乡亲聚居的街头巷尾都飘散着朥饼的香味,成为大家团聚的象征。客户稳定后,赵坤内母子做的潮州朥饼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迁移,更是潮州文化的延续和发展。1948年,他们在第六郡第一坊书记街123之23号(今为平西街)“顶”下的房子开舖,赵明合饼家正式在越南挂牌。

赵明合饼家向来追求的都是传统与古早味,该饼家推出的潮州糕饼既符合乡亲对乡土的思念,而且也满足了老乡们嫁娶与过节的传统礼饼需求,除了朥饼、明糖和花生糖为主打外,还有潮州人的各式甜料和按照不同的节日而推出的应节糕饼等,以浓浓的乡情让乡亲们在堤岸找到“家”的感觉◆(待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