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作为部长会议副主席兼交通运输部长的童仕原中将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加紧整编、重新部署力量,提高管理能力。上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决策已促成整个交通运输部门的变革和运作重组。这一时期交通运输领域转型步骤的“总工程师”就是童仕原部长。交通运输部门的组织工作得以快速、全面地开展,重新部署力量,加紧整顿秩序;逐步改进阻碍、抑制生产的官僚补给行政管理机制向核算机制转换。
1983年2月,在童仕原部长的领导下,交通运输部门开始“触及”敏感的组织问题。铁路领域已按地区设立5家运输公司;解散铁道总局所属的各部门和机关,成为直属越南铁路联协会的部门。对于航海运输领域,内陆水路运输根据路线和区域组织成各家运输公司。交通建设领域则改组为按各地区的交通建设企业联合会,负责铁路、陆路、水路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等。各省、市的交通司改为现在的交通运输厅。与部门领导架构重组同步进行的是重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级管理工作。当时的行动口号“效率、质量、效果”成为整个部门的竞赛运动。
在这期间,交通运输部门集中建设升龙桥、章阳桥、端伟桥、梅岭桥、滨水桥等重点工程,扩建河内环市路以纾解首都区域的交通拥堵。相信不少人还记得,在1980年代,若到海防出差,必须在下午3时赶回河内,以避开龙编桥“堵塞点”。有一段时间,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戏称龙编桥为“世纪最长的桥梁”,因为过桥需要很长的时间。那时候,升龙桥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而从河内跨过红河前往北宁、北江、海阳、海防、广宁等地都要经过龙编桥,换言之,已有近百年历史的龙编大桥仍要“承担”铁路和陆路的交通运输工作。
为改变河内的交通系统,童仕原中将“动员干部行动起来”(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原主任武范政的回忆录)。这些“行动”中包括章阳桥建设项目。经过近2年施工,章阳桥于1985年6月30日落成,比计划进度提前12个月,为减缓龙编桥交通拥堵作出积极贡献。按照武范政同志的回忆录,童仕原中将也关注其他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整顿交通面貌等工程的建设工作,例如通往老街磷灰石矿、杭丐煤矿、广宁梦阳等的铁路工程;特别是促进建设从北江前往广宁丐麟的标准铁路。
之后,当从童仕原中将接过交通运输部长职位时,裴名留教授、博士说道:“长山部队司令童仕原中将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交通运输部门作贡献的部长。他是一位意志坚定的战略家,面对困难毫不退缩。他给我和各届继任者留下了光荣的任务。童仕原部长已为交通运输部门创造了深刻的变革印记。”
童仕原中将可以称作“街道建设者”。童仕原中将的整个革命生涯几乎与长山路-胡志明路息息相关,他是抗美时期的传奇长山路之司令;和平后,他是负责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时期建设长山路-胡志明路的政府特派员。曾与童仕原中将长时间共事的胡志明路项目管委会(交通运输部)原主任范鸿山表示,谈到胡志明路,人们首先想起的一定是童仕原中将。范鸿山同志提及与童仕原中将的许多回忆,其中有穿越卡曾桥(广平省)的故事。
童仕原中将担任长山部队司令期间(1967至1975年)是战争最激烈阶段。各条小道、胡志明路已发展成为大规模运输军粮、武器支援南方战场的主干线。 |
据范鸿山同志忆述,2001年9月10日下午,工作团的车辆要跨过卡曾桥底。当时担任胡志明路政府特派员的童仕原中将决定穿越汹涌湍急的洪水以过对岸。童仕原中将乘坐的车辆先行,随后的车队保持约50米的距离。载着童仕原中将的汽车勇猛地向前冲、涉水而行,整辆车时而看似完全淹没在水流中,然后再如一把利剑般破水而出,越过不短的路段到达彼岸。可随后涉水的车辆却在半途熄火停了下来。不断上涨的洪水很快便淹过车顶,同志们飞快地爬出车外游上岸。幸运的是,没有人被困在洪流中。由此可见,在工业化、现代化时开辟长山路-胡志明路的工作队伍是何等的艰险困难。
胡志明路已投入运作并继续完善中。全国多条主干道接连得到开通,其中包括东面北-南高速公路,以及多个建设中的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观望每一条道路,我们都铭记着交通运输领域干部、职工和工人们所付出的心血与贡献,其中更是刻画下传奇将领--童仕原中将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