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黃昏落幕便開始做晚飯,僅為省點煤油。小時候跟著祖父母生活。傍晚祖母做飯,我用細短的胳膊一搖一擺的把柴禾抱進鍋灶口,再借用柴火的微光看東西拼湊不全的連環畫。灶膛裏的火紅彤彤,暖洋洋,磨磨蹭蹭燃盡了童年的時光。飯做好後,搬出板凳坐在沒有圍牆的院子裏,拿裏饅頭夾鹹菜,就著滿天星星或明亮的月光吃飯,一覽明堂堂的月光和斑駁的疏影。
上小學時,為了省煤油,在學校就把作業做好。兒時課外書少,往往課本發下來,我幾天就看完了,其餘的時間變得空閒。沒書可看的日子,就看月光。拿本書放在曲起的膝蓋上打開,一手一半書,一手一張紙,紙上落滿月光。月光與白紙交織泛起銀光,字被月光分離出來,緩緩溜進眼睛。我把頭低得很深,以便精確讀準每一個字。月光朗朗,四周靜寂無聲。月光從不吝嗇,很明很亮,如燈似雪,落在眼中,溫暖心間。
讀書時,沒有鑿壁偷光的經歷,亦無光可偷。村裏的人睡得很早,即使有亮燈的,微弱的光也走不到祖母這裏,滿是茂密樹和草遮蔽。如此,祖父母盡力省些蠟燭,煤油給我看書。他們儘量晚下工,多鋤三分草,多灌半畝田,為莊稼豐收換煤油做準備。我喜歡與祖父母同在的夜晚,清長婉靜,歲月無邊。夜晚很長,足夠我看月亮。月光從破舊的窗櫺漏到床前,我小心翼翼的翻動紙張,看模糊又清晰的文字圖畫。看累了便合上,放在枕下。想起那句詩“窗前明月光”,詩不再是詩,是童年在月光下安眠。
後來,父親接我回鎮上。我的房間向南,有大把的陽光和月亮。晚上看書時把窗子打開,月光完整的照下來。月籠輕紗,月光自由舒緩的落在一方書上。我攤開紙筆在月下寫字,月光覆在紙上,我用筆尖刺破成文。月初無月時,打開暗淡暈染如月的檯燈,頗有唐代劉禹錫的“數間茅屋閒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的感覺。那樣的時刻,與月光一同靜默。紙上的月光,不只落在紙上,更落在心上。
暮來朝去,生活再也不缺各種燈光。連祖母家裏也有極亮的節能燈。每次回老家小住總要挑月圓之夜,與親人月下閒聊罷可以在月下小屋看書。舊書架上依稀有連環畫,翻開扉頁,清晰的一行行字輕快的跳進眼中,合上書,恍若隔世。不僅感歎,往事難覓,那過去了的,終將成為親切的懷念。
光陰荏苒,時光未散。紙上月光,照亮了生命的每個角落。遊走在紙上的雙手,安放在月光的邊緣。經年回眸,我從未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