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自家改革開放後期建造的8間磚石結構的瓦房前。不由得思緒萬千。這房屋曾經凝結了我父母親多少年的辛勞與付出。這裡也曾經留下我和弟弟妹妹們,許許多多的幸福和快樂時光。此刻,蓋這幢房子前前後後的一幕一幕往事,都清晰的閃現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改革開放的車輪已經碾過了40多年的歷程。我的思緒也穿過40多年的時光隧道。回到了農村聯產承包到戶的第一個年頭。當年的午秋兩季過後,感覺是驟然間,家裡的糧食多了起來。裝滿糧食的蛇皮口袋,堆得像小山一樣。在此之前,家裡因為人口多,勞動力少,從生產隊分到的糧食也少。那時,我才10來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卻從來沒有感覺到真正吃飽過飯。饑餓佔據了我童年最多的記憶。像如今,糧食獲得了大豐收。終於可以不為填飽肚子而發愁了。只是,爺爺奶奶留給父親的四間土牆草房,被糧食和農具塞得滿滿當當。到了冬季,自家的耕牛也要住在家裡。有限的面積,顯得更加局促。尤其是那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有一面牆體已經嚴重傾斜。多少年來,父親一直用幾根木頭從家裡面抵著牆,以防止牆體突然倒塌。在那個年代,換一面土牆,也是一種奢望。一旦遇到急暴雨,外面下雨,屋裡也下雨。外面雨停了,屋子裡面還在滴滴答答地下。所以,每遇到急暴雨天氣,家裡的盆盆罐罐和破塑膠薄膜等,都排上了用場。床上;桌子上;糧堆上,到處都要接擋漏雨。每遇雨天和大風天氣,父母親哪怕再苦再累,也都無法安然入睡。一直要看著房子,防止房子突然倒了,傷害到我們。現在想起這些,我依然會聯想到辛棄疾《清平樂‧ 獨宿博山王氏庵》中的兩句:“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不禁眼眶濕潤。
面對家裡的住房情況。第二年的秋季過後,父母就謀劃著要翻蓋新房。當時的農村也正悄悄掀起一股蓋房熱。鄉親們清一色破舊低矮的草房,在過去的風雨中搖搖欲墜,也確實需要翻建改善。
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戶的餘糧雖然多了,餘錢卻沒有幾個。蓋房所需要的材料,除了木材、水泥等需要購買。沙石之類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出苦力,從山裡採取。就連磚瓦也大都是自家燒製。用這樣的方法來彌補建房資金短缺的窘迫。於是,在冬閒時分,父親就請來幾個懂得開山炸石的親戚,炸出一堆蓋房打地基用的石料。石料廠離家有3里多路,彎彎曲曲的山道,坡坡起伏相連,路面坑坑窪窪。父母是用當時鄉村極少數家庭才擁有的,最先進的裝載工具板車,一車一車把石料拉運往宅基地。一板車石料特別沉重。要拉動它,板車的纖繩幾乎要扣到父母親的肉裡。放下纖繩,父母親的肩背上總是留下很多道血印。只有上大坡時候,人力實在拉不動了,才不忍心的用家裡唯一的一條耕牛牽拉一下助力。到星期天、節假日,我也會跟著父母搬石頭,推板車。父母和我的手腳,一不小心就會被石頭砸到,磨破流血是常有的事情。就這樣,才一車車把石料運到自己家的宅基地上。
備好了建房用的石料,家裡又請人幫忙加工機械磚坯,平時也積攢準備燒磚用的柴草。村裡的小型土窯,燒製一窯磚,需要大火連續燒上3天3夜才能熄火。然後,從土窯附近的水塘裡挑水,慢慢浸水冷卻。而燒製一窯磚所用的柴草,堆的就像一座小山。那都是父母利用農閒時,從村子周圍的山野裡一擔一擔筢來的。假日期間,我和弟妹們,也會幫著筢草。個中艱辛,真是難以言表。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夠真正領略到那種苦。
歷經千辛萬苦,一排8間磚石結構的瓦房終於落成。那在當時,也是周邊農村一次性建房最多的人家。房子建成,終於了卻了父母一心要改善住房的美好心願。
後來,我們兄弟姊妹,相繼出去工作和成家。只留下不肯遠離故土的父母,還住在這幢房子裡。等父母搬出老宅以後,這裡常年鐵將軍把門。門前屋後已經長滿了雜草。沒有了昔日雞犬相聞的熱鬧。但是,對於這樣一幢充滿滄桑的老宅,在我的心裡永遠鐫刻著深深的記憶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