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枕與上面雕刻的“一八九八年,戊戌年潮安”字樣。
憶起兒時兄弟姐妹的生日時,劉老告知,因為當年家庭環境不是很好,所以他們兄弟姐妹過生日時,父母以家鄉最傳統的方式給他們吃兩個雞蛋和上湯粉絲。逢年過節,劉母都自己動手製作家鄉的傳統糕餅:烏麻糕、(又稱老嬤糕)、麻花(佬花)、子孫糕、芝麻糕、桃粿等給子女吃。每次母親做糕餅,一家大少都忙得不可開交,十分熱鬧,節日的氣氛在這個家庭中來得特別早。
母親從“唐山”帶來的傳統糕餅製作方式如今劉老和他的子孫都傳承下來,中秋節和新年他們還大量生產以滿足鄉親們的應節需求,而且也成為當今為數不多還以手工製作傳統糕餅的華人家庭。據劉老介紹,傳統的潮州糕餅原材料準備過程繁瑣,同時他們絕對不下防腐劑,故存放日期非常短,利潤微薄,越來越少人願意做。他們之所以堅持到現在,一方面是為了緬懷祖輩的養育之恩,另一方面也讓子孫們懂得自己家鄉的節日傳統習俗。
魯班凳 跨越3個世紀
劉廣當年下南洋到越南時,在隨身物品中有其父親睡覺時枕頭的魯班枕。對於當年的潮州人來說,離鄉別井是最不情願的事,但為了生活、為了未來,他們不辭勞苦飄洋過海到異國他鄉去。很多人揮別父母和家人時,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再見,所以盡可能帶上家中或父母的物品以便在夜闌人靜的時候可以睹物思人。因此,劉廣把父親的魯班枕帶在身上。
在昔日的堤岸華人家庭中,魯班枕確實很少見。魯班枕又名“瞎掰”、魯班凳,傳說是2600多年前由中國土木建築鼻祖、春秋時期魯國人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發明的。是用一塊整木做成的、結構複雜、可折疊的木製生活用品。魯班枕製作工藝精細複雜,在製作過程中,需要鋸、刨光、磨、鑽、鑿、摳、打蠟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魯班枕的製作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補缺的方法”一鋸下去,兩個面應相互蘊合,天衣無縫,或是一鑿下去,一舉兩得。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 關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關連。
看似簡單的魯班枕,但卻蘊藏著許多玄機,如同世間自然萬物一樣,是一個陰陽共存的統一體,靜、動結合,靜為陰,動為陽;卯為陰,榫為陽;張為陰,合為陽;折疊起來,又恰似陰陽合壁,繼而循環往復,如日月交疊,寒暑變更。魯班枕可以打開當小板凳用,睡覺時可以當枕頭枕,便於攜帶,一物多用、方便生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魯班枕圖案內容寓意豐富,製作巧妙,是古人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象徵,也昭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價值。劉廣帶來的魯班枕上刻有“一八九八年,戊戌年潮安”字樣,如此類推,這枕頭已經有121年的歷史,枕頭的其他地方還雕有詩句,但受歲月侵蝕,這些詩句字樣已變得模糊不清。
劉植仁老先生(左)向作者介紹其先父的一些老證件。
劉植仁老先生指著崩了一角的老枕頭說:“小時候看到父親睡午覺的時候是用這木枕頭的,但我也覺得莫名其妙,這麼硬的木枕他也能睡得那麼甜。現在回想起來可能老人家唯一與故鄉緊密相連的就只有這魯班枕了,所以儘管木枕摔地崩了一大塊他還是捨不得扔掉。父親於1973年去世後,這個枕頭被我保管起來。”劉老對父親留下的東西視如珍寶,老人家從“唐山”過來的證件和每月的房租單據,還有1972年捐助潮州六邑醫院2000元的收據他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其實也全靠父親的小心謹慎性格,他老人家把所有證件、家書和單據都放在一個餅乾鐵盒裏。我接手後還是原封不動的放著,所以才能留到今天。”劉老說。劉植仁老先生如今已經當上了祖父,所以那個魯班枕已經歷了他們家族的5代人,而它的價值除了跨越18、19和20等3個世紀之外,還有它那烏亮的木塊與上面的文字更是歷史的痕跡,是堤岸華人歷史中難能可貴的文物。
今天,得悉筆者徵集老物品以便成立“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劉植仁老先生毫不猶疑地撥通了我們的電話,並把這份饒有紀念意義和充滿歷史價值的百年木枕,以及其先父的證件、房子租單和他的畢業照片等捐了出來,以實際行動來支持我們這群年輕人為傳承與發揚先輩來堤岸開創事業的偉大精神之義舉。當筆者從劉老手上接過這份沉甸甸的寶物時,瞬間感到自己肩上挑著的不再是簡單的一個“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的成立計劃,而是擔負起3個世紀的百年歷史文物保護重任。
這一刻,感動與感恩的淚水奪眶而出,連月來得到各位老街坊的信任與愛護,鞭策我們在華人文物保護與搶救的崎嶇路上一定要竭盡所能。在接下來 的日子裏,希望繼續得到大家的支持 和關愛,讓我們的夢想不只是停留於夢中!◆
為豐富陳列室的內容,希望各界華人同胞支持成立“華人文化陳列室”計劃,讓更多的華人懷舊物品得以保留和傳承。讀者如有相關物品饋贈,請撥電0938638043張先生代為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