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總比小診所好
安沛省鎮安縣報答鄉的醫療站周邊居民阮氏莎告知,雖然診所就在家門前,但當家人患病時,她還是會第一時間送往省醫院。她說:“我只進過醫療站一次,那是一年前摔倒扭傷了腿。當時因為家裡沒人,我唯有臨時就診,但之後還是去省裡複診。因為花同樣的錢,我當然希望得到大醫院的診治,這總比去小醫療站好吧”,不過她和其他一些受訪者也認同,當醫療站也得到投設如醫院般的先進技術裝備,她們就會前往就診,因為離家較近。
4大難點
許多人的心理是,醫療站不能確保診治水準,也沒有足夠的藥品供應,檢查儀器更是有限。因此,雖然經過幾個月的試點整頓,醫療站的質量有所提高,但人們對其仍然缺乏信心,求診人數依然很少。
衛生部副部長范黎俊指出,國內患者承受著雙重的疾病侵蝕,一是流行性和複雜性的傳染病,而非傳染性疾病在迅速增加,加上人口老化。與此同時,包括基層醫療保健在內的各級保健服務能力仍然有限,沒有及時轉變以迎合人們的保健需求。
衛生部計劃財務司潘黎邱恒副博士教授指出,目前的情況顯示迫切需要改變基層醫療衛生網絡。但要其發展,還存在許多困難:第一是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高級科技人員集中在上線機構,縣、鄉醫療單位缺乏優質人力。潘黎邱恒副博士教授說:“我們可以輕易看到,儘管縣、鄉的醫保覆蓋率超過83%,防疫系統非常廣泛,但求診人數不合理。由於人們不相信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導致上線醫療單位超負荷和基層單位乏人問津,不公平和影響效率。妨礙醫保的公平,特別是對貧窮病人而言。”
在醫保系統管理方面,基層單位管理能力低。趕不上醫院的質量管理體系,所以得不到病人的信任。潘黎邱恒副博士、教授認為:“目前的困難是系統分配問題,中央醫院吸走了省級醫院的患者,省級醫院又吸走了縣級醫院的病人,縣醫院又吸走鄉基層單位的患者,如此造成管理衝突。
這種情況導致上線單位超負荷,基層單位門堪羅雀。”為使“守門人”循著正確目標發展,基層醫療衛生網絡必須全面改革財政機制。特別是更新基層單位的給付方式,將給付與輸出和活動效益結合。她認為:“衛生部門同時要創新架構和活動模式,在疾病預防發揮一線作用。當前要務是透過媒體宣傳干預,以改變社群對基層醫療衛生站的評價與選擇。”◆
目前全國擁有逾1萬2000個醫療站。衛生部正在首都河內,本市、慶和、安沛、河靖等省選擇26個單位,實行促進基層醫療發展模式。衛生部長直接“跟進”7 個站,每位副部長負責5-6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