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间太长的危害
1.容易造成便秘
排便时玩玩手机,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会干扰大脑对排便传导神经的指挥,使得原本产生的便意消失。没有了便意,粑粑就拉不出来。没拉出来的粑粑在肠道里积累下来,容易变得坚硬和干燥,这样会导致排便困难,长久下去可能会形成慢性便秘。
2.容易生出痔疮
关于“排便时间太长会引发痔疮”的说法目前有两种:
静脉曲张说。因为排便时,人会用力挤压腹部,导致腹压升高,而排便的时间如果太长,升高的腹压会阻碍静脉血液的回流,使得肛门处于充血、水肿的状态,容易造成静脉曲张,生成痔核,最终诱发痔疮。
肛垫下移说。人体肛管的黏膜下方有一层肛垫,肛垫就好比气门芯,它富有弹性,可以收缩,负责打开或关闭肛管,以此来控制排便。但如果排便时间太长,腹压长时间处于升高状态,会导致肛垫的弹性减弱,下坠形成痔疮。
3.增加猝死风险
厕所是猝死率极高的地方,日本一项研究收集了1万8458名在医院以外的地方发生猝死的患者,其中有4.6%的猝死发生在厕所。
如果排便时间太用力,会让猝死的风险急剧增加。人在屏住气息、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压升高,使得心脏回心血量增加、心脑血管的血压升高,其中脑动脉的压力可以增加20毫米汞柱以上,脑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也会陡然提升。
另一方面,对于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血压升高时,心肌耗氧量也增加,可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以及严重的心律失常。由于厕所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因此这些意外发生后,比在开放空间发生的意外更难得到救助,这就导致在厕所发生猝死的情况挺多的。
4.站起来后容易晕倒
坐着或蹲着排便时,血氧集中在下半身。如果排便时间过长,突然站起来时,脑部容易供血供氧不足,可能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一过性脑缺血,眼前出现暂时性发黑、眩晕,甚至晕倒、跌倒,导致骨折,严重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5.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人体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需要肌肉的收缩来做辅助。排便时间如果超过15分钟,肌肉长时间不动,收缩会相应变慢,导致静脉的血液流速减缓,容易造成腿部肿胀和发麻。如果经常排便时间过长,就会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甚至引发可能会致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科学排便记住3个“不”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排便,但很多人不懂得科学排便,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中。我们要记住3个“不”字,学会科学排便,规避如厕的风险。
1.有便意不要“憋”
很多人有了便意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没去上厕所,把粑粑硬给憋了回去。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若这样做的次数多了,轻则神经反射消失,逐渐形成便秘,重则让粑粑长期停留在肠道里,增加患肠癌的风险。建议有便意后5分钟之内去上厕所,把粑粑及时排泄出来。
2.拉屎不要太用力
有了便意之后,能排出来就排出来,排不出来也不要太用力。在家里坐马桶排便时,可以试试在脚下垫个小板凳,上身微微前倾,这样可以用更小的力排出便便。蹲便时太用力,腹压会更大,对于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发生意外的风险更大,因此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可优先选择坐马桶。
3.上厕所不要玩手机
玩手机容易忘记时间,导致排便时间过长。每次排便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可以给手机设置10分钟的闹铃提醒,或者限制荧幕使用时间为10分钟。如果超过10分钟还没排出来,就不要强求了,可先结束本次排便,待下次有便意后再来。
一些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起来时可以先手扶支撑物,缓慢站起身,缓一缓之后再坐下,不建议一次排便超过30分钟。
做好这3件事轻松排便不是梦
1.多喝水
每天要有意识地多喝水,成年人尽量喝够1500毫升。喝水太少的话,会促进大肠过度吸收粪便里的水分,让粪便变干变硬,从而造成排便困难。
2.多吃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便便排出,并且增加便便的体积、重量,又可以保持水分而避免粪便过分干燥。平时要多吃含膳食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粗粮,如:蔬菜:莲藕、西芹、空心菜、西兰花、茄子、韭菜、冬瓜、大白菜、菠菜、韭菜等;水果:金桔、梨、香蕉、蓝莓等;粗粮:红豆、绿豆、玉米、荞麦等。
3.多运动
缺乏运动的人,腹肌会比较无力,排便就使不上劲儿,所以我们要远离久坐,动起来才能预防和改善便秘。
建议每周运动3至5天,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游泳、跳舞、打球等,特别推荐增加腹肌训练,让排便更加有力。
对于肛门括约肌松弛的中老年人,建议每日做两次提肛运动,每次紧缩、放松肛门30次,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对直肠脱垂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