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已對心理專家黎氏明華碩士進行採訪。
可能讓孩子陷入抑鬱狀態
*在兒童年齡段,孩子之間發生糾紛是在所難免的。萬一發生糾紛,父母應該怎麼辦以避免傷害孩子們?
-任何學校環境或多或少在孩子之間發生糾紛。不少家長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或發生糾紛時,就發脾氣,把事情鬧大,甚至把孩子的資訊上載社交網。這樣做是不應該的,因為將無形中傷害孩子,影響到孩子日後的心理和健康。
當孩子間發生糾紛時,作為父母,當然要以孩子的利益為先。然而,家長要冷靜下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選擇符合的應對方式。其中,要注意的是不應該把孩子的資訊上載社交網,不要用暴力解決問題,不要大驚小怪,因為這樣做對孩子們而言是不利的。家長應該透過家長協會或雙方家長商量以達成共識。
*家長發脾氣、使用暴力以及在社交網上發佈孩子的資訊一事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在學生年齡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還沒完善,還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容易衝動,尤其是未能預料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當孩子看到父母用暴力解決糾紛或小題大作或大聲斥責來鎮壓對方時,將會以為這樣應對是符合的,從而長大後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行為。
但在糾紛得到解決之後,孩子可能會在學校裡被孤立,同學不敢接觸,從而可能導致孩子感到自卑,若此情況持續下去,孩子可能陷入抑鬱狀態,甚至有不良的行為。
父母以為即使把事情鬧大也沒事,因為事後將讓孩子轉校,但這樣做不一定是好的做法。因為隨著社交網的迅速發展,孩子的故事很快就眾所周知,在新學校的很多學生將會知道孩子曾有暴力行為,導致孩子被孤立,從而很難融入新的環境,以及難免成為周圍人的討論對象。
糾紛行為日益多種多樣
*父母怎麼能發現孩子和別人發生了糾紛,因為被欺負的孩子通常懷著害怕的心態,不敢向別人說?
-校園欺凌形式多種多樣。近幾年來,兒童之間糾紛在行為上越來越多樣化,例如:發短信威脅、說壞話、大聲欺負、責罵、使用暴力、群體施壓、孤立等。
在生活的壓力下,父母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導致與孩子分離,從而不能理解和與孩子分擔困難。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朋友,經常傾聽和理解,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才可讓孩子容易地透露心聲。更重要的是,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經常接觸的是誰,以便打聽孩子的情況。
陷入糾紛的孩子經常有以下表現:悶悶不樂、疲倦、煩躁、害怕上課、學習成績受到影響、不想見任何人、吃飯、睡覺受到影響等。當時,家長要關心、說話以了解原因,從而提出符合的處理方案。
*家長、教師、學校應該做什麼來限制孩子間糾紛引起的可惜後果?
-在一些學校,教孩子應對校園糾紛的技能一事現未得到適當地關心、投資。為有效地教孩子應對,校園心理諮詢人員須深入了解,以能夠與學生陪伴。至於學校,當發現各組學生之間發生糾紛時,要找出糾紛的原因,一旦發有危險的行為,須立即與家長配合以看管孩子。對於無法商量的場合,可以要求職能機關干涉。另外,需舉辦更多課外活動,以有助減輕學生的壓力。一旦發生糾紛,學校不應該開除違規的學生,而要給其開出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