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地球 45 億年前形成的初期,歷經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球演變,直至 5 億年前至今之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命繁衍,若以 24 小時比喻為地球孕育的生命週期,20萬年前出現的智人人類,僅是一日最後的 2 秒鐘 但人們對地球的侵害、戰爭的紊亂和工業革命後肆無忌憚污染,卻是千古以來令環境難以承受之劇。
曾幾何時,我們總在剎那的無形中,間接讓某種動物的生存遭受威脅,也或許又在浪費各種資源的背後,累積的碳足跡成了無法抹滅的傷害。
科學家最近對地球所有生命進行開創性的嶄新評估,顯示人類對地球生命雖然微不足道,但卻握有完全的主導地位。
《Revelator》報導,科學家近期宣佈,他們已證實確定在 2019 年絕種的物種。一個物種宣佈正式滅絕之前,科學家往往必須經過數十年追蹤和分析,直到真正確認再也無法發現其生活蹤跡,才能宣告絕種。
專家強調,大部分滅絕都發生在未正式觀察或命名的物種,牠們往往活在狹小的棲地,容易因受到污染、破壞、物種入侵或極端的天氣事件滅亡,很多甚至沒有經過科學家正式研究。
而這份名單警告世人,如果人類再如此不知省悟掠奪和豪取,只會有更多物種不斷離我們而去。
1. 金頂夏威夷樹蝸牛
金頂夏威夷樹蝸牛(Achatinella apexfulva)只在美國(USA)夏威夷瓦胡島森林有分佈,最早紀錄可追溯至 1780 年代,當時的數量非常多。由於漂亮的外殼和特徵,讓蝸牛成了製作項鍊的首選,超量捕捉導致族群急遽下跌,漸漸消失在大自然。
1997 年時,僅存的最後 10 隻金頂夏威夷樹蝸牛送往夏威夷大學飼養,曾經成功孵育小樹蝸,但最後卻接連死亡。僅存的蝸牛“喬治”存活至今,也在 2019 年 1 月以 14 歲高齡過世,確定該物種完全消失。
2. 諾氏拾葉雀
諾氏拾葉雀(Alagoas foliage-gleaner)是巴西的特有種,最後一次有人類目擊的蹤跡已經是 2011 年的事,牠們消失的主因,最關鍵就是熱帶雨林開發 大片如足球場般的森林不斷遭砍伐,改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或提供造紙、供應家具市場,令人無比心酸。
諾氏拾葉雀
2019年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該物種正式歸類為滅絕。
3. 珊瑚裸尾鼠
珊瑚裸尾鼠(Melomys rubicola)是澳洲特有種,分佈在大堡礁北端的植被珊瑚礁,最後一次有研究人員發現已是 2009年。
珊瑚裸尾鼠
2019年,澳洲政府正式宣告此物種滅絕,且是唯一的珊瑚礁特有哺乳動物,更是因氣候變化滅絕的第一種哺乳動物。
4.白鱘
白鱘(Psephurus gladius;Chinese paddlefish)又稱中國劍魚,最大的特徵就是有如旗魚的堅挺外型和特徵,當代因生存水域遭破壞,數量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白鱘
白鱘認為是世界最大淡水魚種之一,存活歷史悠久,廣泛生長於長江中下游水域,自古以來便有許多文獻紀載。不過由於人類過度捕撈、三峽大壩興建等棲地破壞,2019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告該物種滅絕。
5. 布倫斑點石龍子
布倫斑點石龍子(Boulenger speckled skink) 是紐西蘭特有種,科學家形容牠是“完全的謎”,最主要是第一次發現和紀錄後,有 130 年再也沒有相關紀錄。專家 2019 年宣告此物種滅絕,希望藉由這個警訊,喚醒他人對其他石龍子的關注。
布倫斑點石龍子
6. 毛島蜜雀 毛島蜜雀(Po’ouli)最早 1973 年於夏威夷發現,是只在夏威夷生活的原生種。據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數據,1981 年數量僅 150 隻,之後 10 年又再大幅下降 90%。
毛島蜜雀
毛島蜜雀消逝的主因,在於夏威夷觀光崛起後棲地消失,加上野豬侵入捕食、貓和老鼠獵捕,以及疾病影響,人們嘗試保育和人工繁殖都未果。根據最新調查顯示,上次發現毛島蜜雀的蹤跡已是 2004 年。科學家在 2019 年宣告滅絕。
7. 斑鱉
斑鱉(Rafetus swinhoei;Yangtze giant softshell turtle)是產於長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淡水鱉,是世界體型最大的龜類之一,有 2 億7千萬年歷史,只不過悠久歷史還是無法抵擋人類入侵後大幅棲地破壞和濫捕,中國人認為有中醫療效的傳統觀念使牠大量被捕殺,1972 年以後就再也沒有野生蹤跡。
斑鱉
2019 年 4 月,全世界最後一隻雌性斑鱉因試圖人工授精過程在動物園去世,代表斑鱉再也不可能繁衍,科學家隨後以液態氮冷凍保存卵巢組織,盼未來有可能透過技術突破延續後代。目前全球僅剩 3 隻公斑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