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講台
每週四晚上6時左右在第一兒童醫院,一看見穿著檸檬黃衣裳的老師身影,全場病兒就歡呼雀躍。不等待病兒前來“報名”,各青年老師主動拜訪且呼籲病兒上課。有的病兒跳進老師懷裡。有些病兒正在輸入化療藥物,聽見老師和同學的聲音時,就吵著要上課。不少病兒帶著輸液管上學,故家長要陪同。病兒班設在醫院走廊,沒有講台、粉筆、桌椅等。老師剛鋪好涼蓆,學生立即井然有序的坐著。該班就這樣開始上課了。
病兒班的教課特殊,完全不教學寫字。市醫藥大學五年級學生、“健康乖巧兒童”俱樂部組長鄧玉明說:“病兒的歲數不同,約有20名,大多數是長期住院的重症病兒。我們不教他們寫字,而傳達易懂、適用於醫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急救傷口、認識注射針、正確洗手方法等。除了醫科知識之外,病兒還參加遊戲,同時觀看關於道德、愛心和樂觀等故事的視頻。”
該班就這樣維持了5年。此外,“健康乖巧兒童”俱樂部還在第二兒童醫院的腎科、血液腫瘤科;市輸血與血液學醫院的兒童血液科;守德郡Gary溫暖之家;第十二郡美好金鋼中心等開設5個班。可以說,設在市輸血與血液學醫院的班級是最“平靜”的,有時候班上只有3名學生,但老師仍熱情教學歌謠、俗語。除了主要課程之外,該俱樂部成員還教導病兒繪畫,希望能給隔離無菌室病兒創作五顏六色圖像及愉快的環境,減輕兒童的病症壓力。
重症病兒處於生死的邊緣,每天上課具有特別意義且都可能是最後一堂課。玉明組長告知:“接到通知小忠(最小的學生)走了的來電時,我們都哽咽不能成聲。他今年僅6歲,但不幸罹患慢性腎衰竭症。我還記得每次上課,他都握住我們的手腳,問了很多問題。”
帶來喜悅
今年10歲、曾在第二兒童醫院住院但最近沒能力醫治的小守說:“這是我上的最後一堂課。我會記得每堂課都充滿笑聲,我將想念大家和穿上檸檬黃衣裳的老師們!”此話使市醫藥大學二年級學生、正在負責俱樂部教學活動的楊光輝深深感動。他沒有機會遇見小守,但對於小守每次上課的笑容和幸福面孔都記憶猶新。他說:“小守長期住院,其家境很貧困。剛上課時,他一直悶悶不樂和常坐一角落裡。後來習慣了,他積極舉手發表和熱情參加遊戲。”
“健康乖巧兒童”俱樂部成立至今已逾5年,共有300多名成員,是醫藥大學和其他中學學生,每天為病兒帶來喜悅。第一兒童醫院醫生陶阮芳玲是最先提出俱樂部病兒班構思的人,她在實習期間常遇見病兒恐怕注射針且不讓醫生注射的情況,因此向病兒解釋注射和服藥的理由,沒想到他們很樂意與醫生合作。
除了開班之外,俱樂部還開展許多有意義的項目,如:“愛心班車”,逢週一、三、五免費接送Gary溫暖之家的病兒與家長前往第二兒童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洗腎);“童話戲院”,在不同地點表演木偶戲、放映影片和講故事。此外,該俱樂部每年還舉行“愛心月亮”、“平安冬天”、“兒童春節”、“兒童節日”等4大事件,各項活動得到精心投資,希望病兒早日康復以好像健康兒童一般參加有趣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