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以粽子入詩、詩中描寫粽子似乎微少了些,大致上均以記念、緬懷或歌頌屈原之詩賦為多,不然就是粽子、屈原和慶典節日之氣氛的歸納一體,很難找出一些單獨描繪,或寄託一種心情於粽子中的詩歌。不過,若取今世紀詩歌與粽子的詩詞創作和唐宋比較,可說是不遜色反而尤甚。
有人說詩歌的晦澀難懂,粽子的品種單調,是造成脫離大眾的生活的原因。筆者認為是不作深入的觀點。首先說粽子,不只應節才有得品嚐,其實在平常日子裡,粽子一樣能嚐試得到。至於詩歌,沒人強迫君於端午節吃粽子時才去朗讀那密密麻麻的《九歌》或《離騷》吧!
現代“詩歌與粽子”創作之蓬勃與發展勝於唐宋之說的確毫無誇張。“詩歌與粽子”除了以新舊格律詩創作外,還以現代詩體裁來創作。
我們且欣賞旅美越華詩人樸魯的《淳風端午節》:“蒲艾懸門端午節,遍聞粽味馥薰天。國風繼美民心重,漢俗潛藏海外連。壯士勇爭揮急棹,龍舟競賽逐奔泉。離騷一卷千秋誦,萬世孤忠不朽篇。”還有本市詩人余問耕的《端陽雅聚》:“時果飄香五月風,誘得畫意詩心同。端陽佳節齊歡聚,集粽美味樂融融。”以上均是格律詩體裁,而新詩有香港著名越華詩人冬夢的《汨羅江畔》:“你散髮行吟/江邊一群水鳥/目送你縱身投江/護不了《離騷》的詩香/只能守著/江中世世代代的魚兒/饕餮的粽香。上述詩作大致所寫的均是對端陽、屈原的感慨、緬懷和歌頌,其中雖有提及到粽子,但不是描寫粽子為主。
至於單以粽子入詩的,我們可以賞讀越華青年詩人曾廣健的《粽子》詩:“不用浪費投河/管它為什麼端午要吃/我只知道其滋味/是甜是鹹或清淡/誰裹得可口”。詩中推翻了粽子的品種單調的說法,體現現時代新思維的風格,也饑諷對於傳統 佳節典不作重視而失去其歷史文化意義的存在的 風氣。
端午節是華人傳統文化應要持續承傳。粽子是端午節大眾的應節需求品,而創作是文人雅士的義務和責任。粽子含蘊著詩的韻律,希望粽子在詩中飄香,洋溢千年。◆
有人說詩歌的晦澀難懂,粽子的品種單調,是造成脫離大眾的生活的原因。筆者認為是不作深入的觀點。首先說粽子,不只應節才有得品嚐,其實在平常日子裡,粽子一樣能嚐試得到。至於詩歌,沒人強迫君於端午節吃粽子時才去朗讀那密密麻麻的《九歌》或《離騷》吧!
現代“詩歌與粽子”創作之蓬勃與發展勝於唐宋之說的確毫無誇張。“詩歌與粽子”除了以新舊格律詩創作外,還以現代詩體裁來創作。
我們且欣賞旅美越華詩人樸魯的《淳風端午節》:“蒲艾懸門端午節,遍聞粽味馥薰天。國風繼美民心重,漢俗潛藏海外連。壯士勇爭揮急棹,龍舟競賽逐奔泉。離騷一卷千秋誦,萬世孤忠不朽篇。”還有本市詩人余問耕的《端陽雅聚》:“時果飄香五月風,誘得畫意詩心同。端陽佳節齊歡聚,集粽美味樂融融。”以上均是格律詩體裁,而新詩有香港著名越華詩人冬夢的《汨羅江畔》:“你散髮行吟/江邊一群水鳥/目送你縱身投江/護不了《離騷》的詩香/只能守著/江中世世代代的魚兒/饕餮的粽香。上述詩作大致所寫的均是對端陽、屈原的感慨、緬懷和歌頌,其中雖有提及到粽子,但不是描寫粽子為主。
至於單以粽子入詩的,我們可以賞讀越華青年詩人曾廣健的《粽子》詩:“不用浪費投河/管它為什麼端午要吃/我只知道其滋味/是甜是鹹或清淡/誰裹得可口”。詩中推翻了粽子的品種單調的說法,體現現時代新思維的風格,也饑諷對於傳統 佳節典不作重視而失去其歷史文化意義的存在的 風氣。
端午節是華人傳統文化應要持續承傳。粽子是端午節大眾的應節需求品,而創作是文人雅士的義務和責任。粽子含蘊著詩的韻律,希望粽子在詩中飄香,洋溢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