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為340萬個民戶帶來收入,在靠農林水產生產為生的932萬個民戶中佔26.9%。養豬業的年增長率達1.5%。然而,於2019年,在零散性畜牧模式佔大多數的背景下,非洲豬瘟疫情暴發,給畜牧業造成嚴重損失,因為未有疫苗,也未有特效藥。共有逾590萬頭豬,總重量約34萬1000噸,佔總豬群的9%被銷毀;2019年的豬肉產量只達330萬噸,與2018年相比減13.8%。
為了評價疫情對豬肉供求的影響,IPSARD的研究小組基於母豬群提出兩個情況。第一情況是母豬群損失一成(約58萬頭)和第二情況是母豬群損失二成(約116萬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人口、匯率、飼料原料價格等的基礎上,研究小組指出,非洲豬瘟疫情對國內豬肉供應來源有直接影響,可能導致2020年豬肉供應來源減20%(第一情況)至35%(第二情況)。
供應來源短缺將導致價格暴漲。如果沒有疫情,2020年生豬每公斤約為4萬6000元,但由於疫情的來襲,2019年的生豬平均每公斤上漲約22%(第一情況)和45.5%(第二情況)。若沒有疫情,2020年的豬肉產量將達390萬噸。但豬肉供應來源短缺和價格上漲已導致國內豬肉購買力降低。預計國內豬肉購買力將下降4.6%(第一情況)和25%(第二情況)。
至於本市市場,職能部門告知,豬肉售價劇增導致過去期間的市場總消費量下降了約20%。其中,現代經銷渠道的購買力略降,傳統市場渠道劇降約30%;原因是由於消費者害怕疫情,所以不敢在傳統市場購買豬肉。至於在如Saigon Co.op、Satra和Vissan等平抑物價銷售系統,因價格穩定、確保質量和可以追溯來源,而豬肉銷售量增加。 與此同時,家禽、果蔬因是豬肉替代品,而購買量增10%至15%,價格穩定。
許多意見認為,生豬價格現已開始降溫,而種畜價格卻很高,導致農民很難恢復飼養活動。因此,國家應該優先輔助地方、企業建立無病連鎖、區域;輔助小型飼養戶轉到其他行業;發展吃草的家禽、家畜生產活動等以確保疫情安全、生物學安全,以及滿足國內肉類供應來源需求。另外,還要做好對恢復飼養活動監察工作和加強預警,同時要加強預警和市場預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