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的故事”是以系列的方式寫作,每一個故事的發生都和咖啡店有關。作者沈璞的寫作手法很獨特,整個故事伏筆處處,環節緊扣。可謂別豎一格,璧坐璣馳。
在文藝版,“沈璞”的名字對大眾來說,可能陌生了些,但他並非文壇上的新丁,我讀過他其他筆名的作品,可謂精彩逼人,他不喜以辭藻華麗來描述,初看覺得是平舖直述,但仔細閱讀便覺他的文學素養深厚,遣詞用句十分精煉,而且整個故事都有一個很精密的佈局,給你一個很意想不到的結局。可以寫出這樣結構的作品,又怎會是初手?
當我讀第一篇“咖啡店的故事”時,心想,咖啡店是一個平凡不過的地方,可以編出多少故事來?但接下來的,作者卻給了我無限驚喜的回應,他一篇接一篇地在文藝版發表了,而且內容一篇比一篇更精彩。希望沈璞文友不間斷地給這個園地投稿,為此帶來更多生氣。文藝版受限於篇幅,不能寫太長的小說,是一大缺點,若不能擴展篇幅,小說寫作的發展終是有限。
就以剛刊出的“螳螂”一文而言,文章的開頭和結束都是一個銜接。
“她叫了杯咖啡,找個對著大街的位子坐下來,從這裡可以看到對面的麥當勞。”
序幕一扯開,人物就以“捕蟬”的姿態出現,吸住了讀者的眼球。 她在等什麼?她想幹什麼?她是什麼身份?
一連串的疑問,令你無法不追讀下去。
文章結束時,女主角的動作似乎又回到了起初,“她喝著咖啡,望著對面的麥當勞”,令人心情又再緊張起來,她,到底想幹什麼?
不知讀者有否留意到,在這裡作者又留下一個伏筆,賣了個關子:
“她像一隻專注的螳螂,等待著蟬的出現。”
文章結尾沒有註明“待續”,但,那隻蟬呢?我肯定有下一篇,肯定那隻蟬會浮頭,當然,怎會缺少那隻在後的黃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