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多麼熟識而又親切的字眼,曾幾何時,它幾乎是我生活的全部,是我們這一群熱愛文學和熱愛創作的一代人的溫馨港灣,在那個遠沒有今天娛樂多樣豐富、沒有智能手機沒有WIFI的年代,它,真的是我們課餘後的生活所有。
第一次參加文友俱樂部舉行的文友新春聚會,那是1994年的初春,還記得那天早上一大早就起來做準備,和同學也是文友何百浩、梁志榮準時赴會,在那裏第一次見到當時的《幼苗版》黃鳳愛編輯,第一次碰到這麼多文友相聚一堂,好不熱鬧,那些情景,事隔廿多年後的今天,仍歷歷在目。但真正開始參與文友俱樂部的日常活動,則是1995年6月初的某一天,當時,楊迪生文友來到我正就讀的陳友莊外語中心找我,說記者節快到了,時任《青年版》和《幼苗版》的黃鳳愛編輯想約見幾位當時在各華文中心正踴躍投稿的青少年文友,寫一些應節稿或對改進報章內容提供意見的稿件。幾天後,我如約赴會,楊迪生文友很早就在報社門口等待我們。見面就約十幾分鐘,兩個星期後,我們的約稿獲得刊登,還記得當時拿著報紙的那一刻,雀躍的心情,難以形容。
同年8月,余問耕老師在文友俱樂部舉行“新詩座談會”,我登記參加,在座談會上,認識了當時正在俱樂部做書記的莊智傑文友,他跟我說,俱樂部每逢週四、週日早上9時至12時都有聚會,叫我以後有空就多來參加。就這樣,出席那次座談會讓我從此與文友俱樂部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此以後,我成了文友俱樂部每週四週日的常客,在那裏,認識不少同輩文友,除了認識當時剛進入報社做記者的楊迪生和李榮發,還認識了朱詠蓉、徐美雲、鍾紹洲、 鍾紹翔兄弟、沈英儀、李宗麟等等。此外,還有當時的師兄、師長、前輩如徐棉彰、江國治、銀髮、香港詩人冬夢、文錦寧、夢飛翔、譚惠玲、新歌、施漢威、若菁……當時我們這些青少年文友,就常常圍堵在這幾位老師的身邊取經。
當然,更不能不提到的是時任《華文西貢解放日報》副主編陸進義老師和文藝版編輯敬業老師,可以說,文友俱樂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至九十年代中後期的整個蓬勃發展過程是與陸進義老師大力支持、默默貢獻密不可分。當年對我們這群年輕文友來說,最期待的就是由報社編輯部和文友俱樂部聯合舉辦每年一度的徵文比賽以及每年的文友新春聚會,那些於我們來說都是筆生難忘的盛事。
後來,因為各種客觀原因,文友俱樂部在1997年年底開始暫停活動,每逢週四、週日的聚會也取消了。那一段日子,失去了一個讓文友們固定相聚的場所,我們都變得無所適從,失落的心情在所難免,但幸好,我們仍筆耕不斷,而後來每年的文友新春聚會,則改由報社編輯部與胡志明市各民族文學藝術協會聯合舉辦,而很幸運的是,我們仍是每年的座上客。
1999年8月份,筆者也正式進入了報社大家庭,任職記者一做就是12年光景,歲月匆匆而過,彈指一揮間。進了報社我才知道,其實裏面很多記者、編輯、前輩……不少都是從文友俱樂部這個大熔爐鍛煉出來,有了文學根基,轉做記者業務就有了一定的順利條件,可以說,在上世紀整個八十年代末直至2000年以後,文友俱樂部都一直為報社提供新血,源源不斷地補充生力軍。在這段期間,也有一個小小的插曲:2006年,在同事兼好友楊迪生的倡議下,並得到時任主編阮中部的同意,我和楊迪生牽頭重新成立了“青少年文友俱樂部”,但活動沒多久,亦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還是解散了,這算是我和楊迪生在記者生涯中的一大遺憾吧。
文友俱樂部,曾經承載了多少人的抱負,又點燃了多少人的夢想,我們從這裏孵化、從這裏成長、然後從這裏振翅高飛,這些集體記憶,要寫的故事,真的太多太多。今天,得知曾廣健文友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爭取,青年創作俱樂部又得以重新成立,我們衷心希望,在曾廣健文友的帶領下,文友俱樂部在未來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第一次參加文友俱樂部舉行的文友新春聚會,那是1994年的初春,還記得那天早上一大早就起來做準備,和同學也是文友何百浩、梁志榮準時赴會,在那裏第一次見到當時的《幼苗版》黃鳳愛編輯,第一次碰到這麼多文友相聚一堂,好不熱鬧,那些情景,事隔廿多年後的今天,仍歷歷在目。但真正開始參與文友俱樂部的日常活動,則是1995年6月初的某一天,當時,楊迪生文友來到我正就讀的陳友莊外語中心找我,說記者節快到了,時任《青年版》和《幼苗版》的黃鳳愛編輯想約見幾位當時在各華文中心正踴躍投稿的青少年文友,寫一些應節稿或對改進報章內容提供意見的稿件。幾天後,我如約赴會,楊迪生文友很早就在報社門口等待我們。見面就約十幾分鐘,兩個星期後,我們的約稿獲得刊登,還記得當時拿著報紙的那一刻,雀躍的心情,難以形容。
同年8月,余問耕老師在文友俱樂部舉行“新詩座談會”,我登記參加,在座談會上,認識了當時正在俱樂部做書記的莊智傑文友,他跟我說,俱樂部每逢週四、週日早上9時至12時都有聚會,叫我以後有空就多來參加。就這樣,出席那次座談會讓我從此與文友俱樂部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此以後,我成了文友俱樂部每週四週日的常客,在那裏,認識不少同輩文友,除了認識當時剛進入報社做記者的楊迪生和李榮發,還認識了朱詠蓉、徐美雲、鍾紹洲、 鍾紹翔兄弟、沈英儀、李宗麟等等。此外,還有當時的師兄、師長、前輩如徐棉彰、江國治、銀髮、香港詩人冬夢、文錦寧、夢飛翔、譚惠玲、新歌、施漢威、若菁……當時我們這些青少年文友,就常常圍堵在這幾位老師的身邊取經。
當然,更不能不提到的是時任《華文西貢解放日報》副主編陸進義老師和文藝版編輯敬業老師,可以說,文友俱樂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至九十年代中後期的整個蓬勃發展過程是與陸進義老師大力支持、默默貢獻密不可分。當年對我們這群年輕文友來說,最期待的就是由報社編輯部和文友俱樂部聯合舉辦每年一度的徵文比賽以及每年的文友新春聚會,那些於我們來說都是筆生難忘的盛事。
後來,因為各種客觀原因,文友俱樂部在1997年年底開始暫停活動,每逢週四、週日的聚會也取消了。那一段日子,失去了一個讓文友們固定相聚的場所,我們都變得無所適從,失落的心情在所難免,但幸好,我們仍筆耕不斷,而後來每年的文友新春聚會,則改由報社編輯部與胡志明市各民族文學藝術協會聯合舉辦,而很幸運的是,我們仍是每年的座上客。
1999年8月份,筆者也正式進入了報社大家庭,任職記者一做就是12年光景,歲月匆匆而過,彈指一揮間。進了報社我才知道,其實裏面很多記者、編輯、前輩……不少都是從文友俱樂部這個大熔爐鍛煉出來,有了文學根基,轉做記者業務就有了一定的順利條件,可以說,在上世紀整個八十年代末直至2000年以後,文友俱樂部都一直為報社提供新血,源源不斷地補充生力軍。在這段期間,也有一個小小的插曲:2006年,在同事兼好友楊迪生的倡議下,並得到時任主編阮中部的同意,我和楊迪生牽頭重新成立了“青少年文友俱樂部”,但活動沒多久,亦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還是解散了,這算是我和楊迪生在記者生涯中的一大遺憾吧。
文友俱樂部,曾經承載了多少人的抱負,又點燃了多少人的夢想,我們從這裏孵化、從這裏成長、然後從這裏振翅高飛,這些集體記憶,要寫的故事,真的太多太多。今天,得知曾廣健文友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爭取,青年創作俱樂部又得以重新成立,我們衷心希望,在曾廣健文友的帶領下,文友俱樂部在未來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