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和叔叔相差不到一歲,可能因為一年之內接連懷了兩胎,祖母沒有得到適當的調理,身體一直不好,父親8歲那年她就病逝了。10年後祖父也去世,之後抗戰期間叔叔被日軍抓去,從此下落不明。
所以等到抗戰勝利父親結婚時,他的3個至親都已離他而去,他的生命斷裂成兩個階段。我們兄弟姊妹相繼出世後,沒見過面的祖父母和叔叔只是一個個模糊的形象,僅有的幾張照片又因為戰亂而遺失了,即使有照片留下來,我們也只能認識他們的面貌,但對父親來說,他們都是曾經在他成長的日子裡真實地活過的人,他的記憶中一定也保存著鮮明的印象,比方他們說話的語氣、生氣的樣子、拿筷子的方式、以及種種討厭的小習慣……,在父親此後幾十年的人生中,這些形象必定不時在他的腦海中浮現,他必定也記得小時候和弟弟玩鬧或打架的情景、記得發高燒時額頭上母親掌心的溫度、記得早上上學時的陽光、黃昏回家時的落照……,“音容宛在”,原來一點也不抽象,可惜他沒法將那些記憶複印一份給我們。隨著父親的逝去,關於祖父母和叔叔的記憶也就永遠消失了。
好像是張愛玲說過的:當她死的時候,她的父母、祖父母就會再死去一次。我現在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父親天性淡泊,和他那一輩人一樣,對生活要求不高,他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頓飯。他說這話的時候,溫柔地看著飯桌上的一群兒孫,但我不禁要猜測:他說的家人,可能是我們沒見過面的祖父母和叔叔,他想到的是小時候和父母弟弟圍坐吃飯的情景吧,一個從他八歲之後就不能再重現的畫面。
所以當父親去世時,我們告別的其實是好多年前就已不在人世的祖父母和叔叔,沒有人再記得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這才是真正的逝去了,而父親還在,在他的遺物中:幾次出國旅遊的行程記錄、寄給小學好友的最後一張聖誕卡(被退了回來,因為收件人已去世)、母親生日時他買玫瑰花的收據(那年他91歲)……;我們都也還記得小時候他給我們講故事的聲調語氣、記得他看報紙的專注神情、記得夜雨中他和母親撐傘同行的背影;而他的孫兒們也都會記得他給他們講故事的聲調語氣、記得接送他們上學放學時沿途買的零食、記得他黃昏坐在庭院中看日落的身影……,只要我們還在,父親就會和我們在一起,在我們的記憶中,不曾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