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部美食
坐落在新平郡陈梅宁街的巴华街市(今是第十一坊街市)一直以来是中部人熟悉的地方,这里犹如一个行业村,让中部人尤其是广南、广义一带的人民销售自己家乡风味的特产。
我们在街市的一个广南面摊档用餐。老板雪姨(63岁)告知,这个街市大概于上世纪60年代出现。当时名叫阮氏华的女人买了这块地并建街市,后来分成每个小区给商贩出租做生意。以前,该街市叫玲华街市,后来才改为巴华街市。由于阮氏华是北部人,所以最初这里主要是北部商贩在经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迁移到其他地方,再由中部人“接手”,其中最多是广南和广义一带(约九成),他们从七贤编织村转向巴华街市销售家乡的特产如:广南海草凉粉、广南面、鱼酱等等。自此,中部饮食文化在胡志明市中心一代代传承发展。
沿着街市一直走,我们遇到正在叫卖的小贩璇姐。她透露,其家乡在广义省,后来一名同乡介绍到胡志明市并在巴华街市经营至今已5年。这里的小贩都是同乡的,如同一家人。大家守望相助,诉说自己的故事,缓解思乡情怀。
闹市中的“粉面行业村”
除了巴华街市之外,走在城市各条大街小巷,偶尔会遇到广义“粉面村”。虽然没有任何资料记载这个村的确切起源,但据来自广义省的粉面小贩告知,该同乡村在90年代初由许多来胡志明市卖粉面的同乡人形成的,随着更多同乡的加入而规模不断扩大。
在第十郡二月三日街某小巷内推着粉面车经营的三姑(59岁)表示,她以前在家乡广义省务农,但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看到许多同乡去胡志明市创业卖粉面,收入稳定,所以她便跟着大伙儿南迁,希望改变生活,下一代也有更好的教育条件。还记得初时来到本市谋生,她与一名同乡搭乘同一班车,因此获这名同乡带入行,指引如何煮粉面、熬汤头符合城市人的口味。
据三姑介绍,近30年前,许多广义人到胡志明市卖粉面,前人指引后人。他们一起住在小村里,然后分散到多条街上经营。但后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许多广义人转行或返回家乡。她所在的粉面村只剩下大约3至5人。三姑透露,这个行业也有自己的规矩,不怕会竞争或争夺地盘。凡是已经有粉面车在经营的地方,其他粉面车就要去另一条巷子销售以免冲撞。
为了准备美味的粉面,三姑每天凌晨3时就起床准备食材,亲自上街市买菜。每碗粉面价格2万至2万5000元,如果遇到穷人,她只收5000或1万元,甚至免费。三姑忆述2000至2010年阶段获视为手推车粉面的“黄金时期”:“当时每碗的价格为2000至3000元,顾客很多。随着时间,食材价格一天比一天上涨,所以我们也得涨。但为了让客人吃饱,我还加肉加粉。自己生活艰苦,别人也一样。我出身贫困,所以理解他们的处境。”
三姑有3个孩子。大儿子最近才结婚,次子跑网约车,最小的儿子正在上高二。她后悔以前给次子辍学:“太痛心了!当时我在城市谋生,后来回乡才得悉儿子已休学20天了。所以现在无论如何也要给小儿子完成学业。每天所赚取的利润不多,但必须想方设法节省来供书教学”。
三姑哽咽地表示,来到胡志明市谋生,她很感激支持和帮助她的同乡们。尽管大家不太熟悉,但正是家乡的情谊已帮助她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起初他们互不相识,但同乡们已愿意与她分享生计,帮助她找到工作并抚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