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越華文壇萌芽初期。在各報文藝版老編的鼓勵下,文藝創作已形成一股朝氣。當年參加創作的幾家華校如福德、義安、啟智、國民、知用、英德、鳴遠、自由太平洋和中法外,也有各大小工廠的工友和職員參與。
於是當時各華文報的文藝版,一時成為年輕人最好的精神糧食倉庫。
雖然當年的剪報,在流放的歲月中給白蟻蛀食得令人心痛。厚厚的百頁,所存無幾。但在記憶的匣子裡,我仍然還記得那個黃金年代。
非常慶幸得到某報總編輯張先生和文藝版主編鄭小姐在1960年底,假阮知方街陶維嗣街角的鳴遠中學校園(現為經濟大學)舉辦編者、 作者聯歡晚會。在這個大會上,我們認識了不少文友。
為這越華文壇的序幕拉開後,一些詩社、文社也相繼成立。1961年,潛力最雄厚的要算是水手詩社。裡面大部份都是校園中的青少年和在職的員工。越華文壇的精英。
而其他各報文藝版,不冠上單位文友也組成了另一股創作隊伍。
這些熱愛創作的文友,他們熱情、愛傳統文學,推動越華文學發展的苦心,是值得珍重表揚的。有他們,越華文壇的天空一直在閃爍著。
1975年,解放南方,祖國統一。因為客觀環境,越華文壇沉寂了一段時間。到了1980年,隨國家政策的調整及華文的國際地位的提升。越南華文教育及華文文學得良好地發展。同年在華文《西貢解放日報》副總編輯陸進義的極力推動下,每年都有舉辦一次文體不同的徵文比賽。對促進越華文學再度繁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到了1990年。隨著越南革新開放政策的深化、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華文的商業價值與國際地位的提高。越華文壇呈現一派春意盎然的氣象。華文文友俱樂部的成立,桂冠文藝的出現,為老、中、青三代華文作家,提供發表作品園地。極大地振奮了越華作家,他們紛紛拿起筆來,表達他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摯愛。
當四海英豪回聚,文壇創作的熱潮湧現。在三代文友的努力下,越華文學歷史的天空又一次閃爍。
回顧自60年代,越華文學自開始萌芽到現在,轉眼60年。自1975年,華文《西貢解放日報》作為越南唯一合法的華文報,承擔起了越南華文文學的重擔,與市華文文學會並肩更新又更新地開發新園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承載歷史使命。在40多來,兢兢戰戰地帶動老、中、青三代文友們投入創作熱潮。
如今,在華文《西貢解放日報》的“文藝版”和市華文文學會旗下的《文藝季刊》,在老作家、新生隊伍的積極努力下,陣容日益壯大。老作家如李志成(刀飛)、秋夢、陳國正、施漢威、故人、綠茵、念慈、依雯、雷翔、鐘靈、振嵐、深山、林松風、天涯、江國治等重返文壇,繼續創作,而年輕的作家如麒麟、林曉東、林佩佩、譚玉瓊、蔡忠、李偉賢、小寒、梁心瑜、梁卓婷、莫雲飛、莫雲翔等都能擔當一些重責。堅信在老作家與新生代努力之下,越華文壇的天空仍然在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