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過分析字義進行精神文化教學
胡文華在《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中說道:“漢字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教學生掌握漢字的形音義,但漢字的特殊使命使得它與漢語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繫,因此,我們的漢字教學不僅僅是教授給學生所學漢字的形音義,對一些蘊涵豐富文化內涵的漢字,我們可以從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思維入手,讓學生在學習這個漢字的同時,瞭解和掌握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和文化。”
胡文華在《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中說道:“漢字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教學生掌握漢字的形音義,但漢字的特殊使命使得它與漢語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繫,因此,我們的漢字教學不僅僅是教授給學生所學漢字的形音義,對一些蘊涵豐富文化內涵的漢字,我們可以從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思維入手,讓學生在學習這個漢字的同時,瞭解和掌握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和文化。”
漢字的字形很簡單,但是其包含的精神內涵卻十分廣泛。拿中國儒家文化來說,儒家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核心,漢字的發展與精神文化的發展是並行的,統治者宣揚儒家文化便是依靠漢字為工具的,因此漢字中也深深地融入了儒家的文化的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儒家的思想觀念影響著漢字的產生。例如,漢字的“言”部和觀念。“心”是象形字,甲骨文為“U”,後來作為形符時是有具體感受的“心”,如“想、念、思、悶”等,這些都與人的心理活動有很大的關係。隨著形旁“心”抽象化為“忄”,如“怕、憐、恰、快”等,反映著人們不同的內心活動。內心世界的想法需要“口”表達出來,因此“心”和“口”是密切相連的,這也符合儒家的文化精神。
二是儒家的精神文化制約著漢字的意義引申和後人的“說文解字”。在學習“孝”字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講這個漢字表示的是孝順,而是要找出這個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使學習的人懂得其中的含義。“孝”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