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漢字來教中國文化時我們可以從這些漢字的字形教學人手。在教這些漢字的同時給外國學生講解有關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學生記得這些漢字的同時瞭解中國的習俗。
2‧分析字形進行物質文化教學
以服飾文化為例:
“衣”的本義是上衣,《說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衣”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字形正像上衣有領襟之形,為象形字。上古時期,人們的衣服就已經有了左右襟,古代中原地區的衣服是左襟壓右襟,而南方邊遠地區則是右襟壓左襟。古代衣有交領和直領之分,女子多穿直領,男子多穿交領。“衣”是後來才引申為衣服的總稱。
“襦”,《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短衣也”,有長短之分,《急就篇》顏師古注:“短衣日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曰襦。”襦是漢代百姓的日常服飾,是一般百姓禦寒時所穿的衣服。“
求”“裘”原本一字,甲骨文的形象是毛在外的獸皮皮衣,和“衣”字相似,有袖和領口。“求”字顯然是在“衣”的基礎上加了外毛形象。現在北方牧羊人所穿的羊皮皮衣依舊是毛在外面的。隨著漢字字形的變化與發展,金文時期“求”字的簡寫,就是今天“求”字的原型。由於簡寫後不能明確顯示原義,因此有些金文又在簡寫的形體上加了“衣”旁,之式的場合。在行禮或接待賓客的時候,裘外要加上一件罩衣,叫作裼衣,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