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農民,白天趕往農地勞動,太陽還未下山,必須趁早趕忙步行回家,工作時間大概和工人差不多,頂多八小時,那時候,許多人窮到連腳踏車也買不起。
1963那年,作者雙親因故遷往大賴邑落戶務農。大賴位於20號國路125公里路段的某一岔路,深入十多公里,接壤同奈河畔,有山有水,是務農的好地方,也是革命根據地可進可退的移動堡壘,如此形勢,舊政權的戰略邑無異形同虛設。
一直拖到1965年,整個大賴邑已完全被解放陣線牢牢控制,於是美偽政權的飛機大砲每天不分晝夜,狂轟濫炸!無辜人民遭受如此無妄之災,唯有扶老攜幼,紛紛逃避戰禍,跑出定館縣三疊石路旁搭棚暫住,似此情況,舊政權當然不能坐視,遂安排20號國路115公里的一大塊空地,批准成立利新戰略邑,繼續控制農民。
直至1975年春季大攻勢大勝,南方完全解放之後,自願前往利新邑落戶務農的人民暴漲至數萬,於是該邑獲革命政權晉升成富利社,轄下總共六個邑,以號碼作區分。
南方解放初期,以至不久之後的1976年,北南實現統一,正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此帝國主義更加敵視,實施禁運,因此我國陷入物質最匱乏時期!英明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致忍痛倡導新經濟區政策,鼓勵人民伐林開墾莊園以求溫飽。
我認識的朋友,紛紛響應開發新經濟區,有人搬家到隆城縣轉入十多公里的地方,寶隆邑因而獲命名;有人遷徙到50號國道美春三岔路直入,穿過赫役社伐林墾荒,數年後形成潼彩邑。
解放之後,戰爭結束,農民們隨即掙脫舊政權的戰略邑枷鎖,可以自由自在生活於自己的農場範圍,免掉費時跋涉來往之苦,工作既不受時間限制,還有充足電力供應生活所需,更可以鑿花旗井取水飲用,甚至泵水灌溉作物,跟解放前的望天打卦,(一旦到了旱季便束手無策)真有天淵之別。
作者雖然年逾古稀,體魄還可四出訪友,更愛農村空氣清新,風景怡人,尤其潼彩邑隸屬巴地頭頓省,交通方便,自從高速公路通車,僅一小時即達。這一回,到潼彩邑,我親眼見證一位朋友歡歡喜喜拋售他的六畝莊園,價值超過500 億元,換算成黃金就千多兩,真令人聽了,嚇得舌頭伸出老長,縮不回去!
該朋友賣掉值錢的地勢,以低價買回較為偏僻的莊園,依然繼續做他的莊園主人,真教人艷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