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我並不知道屈原是誰,也對人生路漫漫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感到後一句話中含有的不懈追求之意,正好用來激勵自己為改變命運而奮勇拼搏。
青年時期,讀《史記屈原列傳》和《離騷》,我對屈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屈原為人志潔行廉,作品文約辭微。他明於治亂,嫻于辭令,危言危行,竭忠盡智,卻為讒言所害,招致貶謫流放,最終自沉汨羅江。
這時候,屈原是我心裡的一尊神。他的才華、人格與氣節,散發出萬丈光芒。我以為,做人就該堅守節操,遺世獨立。哪怕舉世混濁也要獨清,哪怕眾人皆醉也要獨醒。拼得一死,也要成全自己清潔的美名!
如今,舊文重讀,我對屈原有了別樣的感慨。
屈原的格局太小。格局的大小,與胸懷的大小相關,決定人生的成敗相關。
屈原是楚國宗室,所以他只盡忠楚國。哪怕受饞被逐,至死不渝。這是明顯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當時天下諸侯並起,群雄逐鹿,尤以強秦為盛。秦據崤函之固,內立法度,外用連衡,有席捲天下之勢。而楚之廟堂,天子昏聵,小人得志,良將被誅,朝野瀕危。若屈原胸懷大中國而不是小楚國,棄暗投明,以他的蓋世才華,定能成就偉業。
屈原有婦人之仁。他愛發牢騷,意氣用事。處事優柔,缺乏決斷。
“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所憂者何?上官爭寵進讒,懷王疏而逐之。僅此而已。屈原卻牢騷滿腹,披發行吟,最後一頭紮進汨羅江中,這是典型的“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婦人作派。其實,唾沫從來不能救國。“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世事風雲變幻,“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進退有度,方能守得雲開見月明。且“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屈原之死,雖然做到了“明其志表其潔”,但不過令親者痛仇者快,于國于民何益?
屈原太孤傲清高。他認為“國無人莫我知兮”,所以選擇了“從彭咸之所居”。
在他的眼裡,舉世混濁,眾人皆醉。殊不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過於標榜自己,必不懂審時度勢;過於苛責別人,必喪失同道外援。順風順水才能順心,逆流逆勢必然逆境。“識時務者為俊傑,昧先幾者非明哲”。滄浪之水清,就以之濯纓;滄狼之水濁,就以之濯足。隨流賦形,與世浮沉,才能牢牢把握命運航向。若連當前的形勢都看不清楚,連自身的性命都輕易放棄,就只能“長太息以掩涕”,“愁苦而終窮”了。
可歎屈原,空有美政抱負,又懷赤子之心,卻只留下牢騷一筐,孤月一輪。讓每年的五月初五,千帆縞素,百舸淚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