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隆省人委會主席呂光輝最近告知,該省正與旅遊企業配合為本省尋找發展旅遊業的方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芒替當代遺產提案,這是轉換發展芒替縣傳統陶器、磚窯系統的項目。
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芒替紅陶、磚窯是九龍江平原一帶著名和最大的磚塊和紅陶生產地,產品也外銷多個國家。民間常將此稱為“瓦磚或磚窯王國”。
最近,永隆省文體與旅遊廳同建築師、投資諮詢專家配合舉辦有關芒替縣磚窯王國當代遺產提案的構思報告會議,越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化處代表也出席。
“火紅紅”的黃金時代
此手藝村位於古占河、題丐涌沿岸上。在村口一望,只見一座座紅色的磚窯與藍藍的天空相映照形成一幅絕美的畫。1980年左右是這個“王國”的黃金時代,當時約有1000個生產單位和約3000個磚窯。由於當時主要使用炭和稻穀作為燃料,故生產費用較低。據藝人們相傳,從20世紀初,憑藉使用自然黏土,加上獨特的燒製技術,故芒替瓦磚已突破了質量。
芒替縣的傳統磚窯。
當地村民的生活與燒得紅紅的瓦磚緊密相連,很多代人成長、有溫飽兩餐和求學機會都是全靠這些瓦磚和陶器。
手藝村在興盛時期,磚窯天天都燒得火紅,來來往往載貨、載原材料的船舶靠滿整條河。這裡的產品幾乎都是用小船來運載到各地,同時還出口到柬埔寨、韓國、泰國等若干國家。當地的使用黏土來燒製的陶器已獲科學與技術部所屬知識產權局給發“永隆紅陶器”證書。
然而,從2000年起,由於生產費用太大,加上消費者的習慣有所改變,使這個“磚窯王國”開始倒閉。因此,瓦磚的訂單明顯銳減,導致燒窯技術逐漸被埋沒。不少單位已拋售、拆卸,而該“王國”如今僅剩下逾千個磚窯。許多與磚窯緊密維繫的窯戶,雖然沒有經營,但也不把磚窯毀掉而仍存放著當做紀念,偶爾看到火焰在窯內燒起,他們心裡又隱隱作痛。沿著古占河的磚窯區也因此變得十分冷清清。
吸引的旅遊景點
芒替縣人委會告知,許多國內外工作團來芒替縣時,都想有一次親自體驗燒製瓦磚和陶器的過程,並且感受一下當地村民的生活,因為此手藝村具其他地方沒有的獨一無二的特色。
“磚窯王國”位於芒替縣美安鄉題丐涌上。
專家組代表吳英濤博士、建築師與永隆省當局討論“芒替當代遺產”提案時,肯定芒替磚窯系統是一個未得到全面認可和評估的寶藏。這個寶藏確確實實具有價值的,因為它經過逾百年的建造,從高棉、京族與華人的文化特色和技藝交匯來建造出獨特的建築遺產群和傳統行業,具有龐大的旅遊和服務發展潛力。
專家組認為芒替“磚窯王國”薈萃了足夠的基本條件,以成為一個國際級的當代遺產區、具吸引力的旅遊地點,給當地和國家帶來不少利益。但要實現這個目標,極需各級政府、當地民眾和投資商的合作。吳英濤建築師打比方永隆省可以將磚窯、廠房、民屋的組合轉換為民宿、陶器藝術 - 博物館活動、陶器展覽、藝術園、婚禮庭院、觀景塔、自行車站、農產餐廳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