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郡第四幼兒園的教員與孩子們一起參加某互動活動。](https://image.sggp.org.vn/w1000/Uploaded/2025/wpdhnckdd/2022_07_18/z3568310306506_14b514843a799c86b9736d4a6fbeb006_RIOY.jpg)
衝突來自個人需求
不久前,多家國際學校的家長表示,要求學校提取監視器圖像以了解孩子的上課活動時,大部分學校的招生委員會都以不同問題開啟了“防禦”模式,如:家長對學校的什麼活動不滿意?為何學生在父母直接聯繫學校前不直接與教師溝通等等。實際上,守德市ICS幼兒園與小學校系統的培訓咨詢專家、運營顧問鄧雪愛分析並認為,家長觀看監視器圖像的要求不總是意味著家長懷疑學校的教育質量。在甚多情況下,父母只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融入度,或者解除孩子不振作及不願上學的焦慮。在其它情況下,父母只想自我表達並要求學校予以尊重,而不是因具體事件引起摩擦。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育學博士研究生阮翠鴛芳做出更詳細地解釋,最近在社交網上傳播令人心碎的事件表明,學校與家庭不互相理解。發生摩擦時,很多人不進行溝通及了解以互相把握真實需求,而利用權力或金錢來打壓對方。此舉令摩擦更加激烈,可能會扭曲甚至使初期的摩擦更嚴重。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招生委員會常提問:為什麼同樣的學習環境,這位家長及學生可以接受,而其他人反應過度。類似情況,家長會問為什麼同一名學生,這位教師可以相處,但其他教師卻認為孩子不合作並視他為問題學生。阮翠鴛芳博士研究生說,對於同樣的主體或事件,每人接受行為的程度不同。一名學生的行為可能被這位教師理解,但他人不理解。更嚴重的是,很多教師由於校務委員會的考核壓力,又擔心家長的反應,導致自己的態度與實際想法自相矛盾。例如,一名學生在通訊錄中被評為“乖巧聽話,學力佳”,但與學生發生問題時,教師因個人思維的偏見而導致行為舉止不當。有的教師對教育方法不知所措,不敢責怪、責罰學生,導致態度隨和、不在乎,與家長配合的需要受到影響。
確保孩子的權益
對於學校與家長之間發生摩擦,家長應不應該給孩子轉校這問題,阮翠鴛芳博士研究生表示,首先家長須確定教育目標是什麼,以及自己所追求的價值。若家長與學校的教育目標一致,表達方式不同才令摩擦出現,故想給孩子換新學習環境前,就要考慮得失。實際上,轉學不但影響孩子的心理,而且還使孩子的日常交際關係和習慣中斷。相反,若認為轉校決定是必要的,家長須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工作,確定轉校是實現家庭教育目標過程中的體驗之一。
鄧雪愛專家贊同上述觀點並認為,萬一家長與學校達不到共識,心理疏導的首要對像是家長,而不是學生。正確地看到問題時,家長會更舒服及冷靜地做出符合的決定。這位專家還指出,孩子在學校遇到矛盾時,家長要確定孩子的問題是什麼,誰能解決,絕不能老是出面為孩子解決問題。
從教育的角度,蓮花大學原校長裴珍鳳博士透露,再優秀害的教師,也無法成功地教好所有學生。因為教學是雙方互動的過程,同樣的教學方法但成功與否取決於每名孩子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師要避免有能力解決所有問題的幻想,而是要學會接受自己的限制,尋求家長和學生的合作。特別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成為臉書、抖音等網絡紅人是很容易做到的。教師的難處是無法控制學生的所有想法及行為。此外,同樣的教育環境、哲理與教育目標,但每位教師會因生活環境、性格不一樣而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一事實需要學校與家長互相分享、理解,在教育學生中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