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負責人、莫斯科國立大學的納扎羅夫介紹說,細胞線粒體是活性氧的主要來源,線粒體內膜電勢為負,而一種名為SkQ1的抗氧化劑帶正電荷,因此它能進入線粒體並在內部“紮根”,進而與線粒體內生成的活性氧物質發生反應並抑制後者對細胞的破壞。
然而在研究這種抗氧化劑對細胞膜內外電勢差的影響時,納扎羅夫和同事發現,這種物質能有效殺滅屬於革蘭氏陽性菌的枯草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消滅屬於革蘭氏陰性菌的明亮發光桿菌、紅假單胞菌。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英國期刊《科學報告》上。
進一步分析顯示,這種抗氧化劑之所以能殺菌,一是因為該物質對上述細菌有毒性,二是它能以這些細菌的細胞膜為標靶,降低其細胞膜內外電勢差,使促進細菌內部物質外排的“質子運動力”受到抑制,從而導致這種抗氧化劑的殺菌毒素在進入細菌內部後再難外流。
研究還發現,這種抗氧化劑對一種耐藥大腸桿菌殺菌效果較弱。這是因為這種耐藥大腸桿菌具有高效排放系統,能借助膜融合蛋白、外排轉運蛋白和外膜通道蛋白,像“水泵”一樣將抗氧化劑的抗菌毒素排放到自身的細胞膜外。不過,研究人員設法使這種耐藥大腸桿菌發生變異,無法生成依賴上述3種蛋白質工作的排放系統,SkQ1抗氧化劑便能有效殺滅這種耐藥大腸桿菌。
納扎羅夫表示,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抗氧化劑除了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對哺乳動物的細胞也沒有明顯毒性,因此有潛力被研製成新型抗生素,對付那些憑藉較強的“質子運動力”外排普通抗生素的耐藥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