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水稻应用高新技术生产模式 国会主席陈青敏拜访柬埔寨国王 党中央总书记苏林会见马来西亚上议院议长阿旺比米 越马发表联合声明 将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政府总理范明政与多米尼加总统阿比纳德尔举行会谈 政府总理范明政会见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G20峰会:范明政总理提出三个消除全球饥饿与贫困的战略保障 政府总理范明政抵达巴西,开始G20峰会之旅 国家主席出席202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国家主席梁强与秘鲁总统迪娜·埃尔西利娅·博鲁阿尔特·塞加拉举行会谈 国家主席梁强抵达利马 开始访问秘鲁和出席APEC领导人会议周之行 党中央总书记苏林与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越南与智利发表联合声明 越南国家主席梁强与智利总统博里奇举行会谈

名师出高徒 艺苑出奇葩

——旅澳华人越侨林伯墀大师情系堤岸

岭南画派是西堤华人画坛近代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水墨画派之一,由梁少航宗师亲手培育的大师级画家不但誉满南国、耀祖光宗,就连旅居海外的弟子也出类拔萃、妙手丹青,成为中国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岭南画派之光。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人越侨林伯墀大师便是其中之一。
林伯墀(右)于二〇一八年首次回越并探望人民艺人张汉明(已故)同门。
林伯墀(右)于二〇一八年首次回越并探望人民艺人张汉明(已故)同门。

林伯墀画家这个名字笔者早于多年前在一些画册上已知其名,但由于他移居国外已久,所以对他的经历并不熟悉,只知道他是梁少航大师的嫡传弟子。直到去年他通过岭南画派堤岸第三代传人刘金钟先生转赠笔者一幅作品后,我对他那份心系故乡之情肃然起敬。此举引起了我对其画艺人生的关注,并通过友人的推荐,我有机会与他隔洋联系,揭开了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师承梁少航与赵少昂宗师

祖籍中国广东南海的林伯墀于1950年在堤岸出生。他的父亲林景渠是一位书法与篆刻家,由于家学渊源,林伯墀从小就开始拿起画笔。梁少航是林景渠的好朋友,林伯墀12岁时便拜梁少航为师,系统学习岭南画派技法。他所上的华文学校,小学阶段每天晚上的基本功课包括一篇大楷和一篇小楷,林伯墀的毛笔作业常常被贴堂。因此,无论绘画还是书法,林伯墀都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

1969年,林伯墀创作的《奔马图》得到了堤岸义安中学校长黄维齐书法家题词赞赏;1972年,22岁的他就在堤岸举办了个展,有名的社团领导都纷纷到场,当时的媒体也费了不少纸墨。可以说,林伯墀少年成名,一鸣惊人。

后来梁少航老师却告诉他,如果想更上一层楼,还要由师傅上溯师公,直接拜赵少昂为师。就这样,林伯墀从1974年起,开始以函授形式跟着赵少昂学习。 “每一次赵老师都会给我寄来两张他的画稿,我临摹后将自己比较满意的寄给他,他在我的习作上进行点评,之后再连同他新的画稿寄给我,让我学习改正。譬如他觉得我用笔方法不太正确,就会在我的画边上示范用笔方法并写上说明。画动物要注意哪些方面,画花在色彩上有什么样的讲究,下笔要快还是慢,水分多还是少,他都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林伯墀也非常认真,赵少昂指出的一点一滴差池,他都用心去体会、改正,进步神速。

就这样,直到1979年林伯墀移居澳大利亚,开始了在南半球大洋洲的水墨画教学生涯,他都没有中断跟赵少昂的鸿雁传书。 1980年林伯墀前往香港,正式拜访了赵少昂才获得了面授的机会。而1981年林伯墀与赵少昂合作的《竹鸡图》,虽然是林伯墀画鸡,赵少昂补竹,但整件作品看起来笔墨相融,不留痕迹,几乎让人难以辨别出哪部分的笔墨来自于师傅,哪部分来自于弟子。由此可见,当时林伯墀已经深谙岭南画派的笔墨技法。

在当前的世界岭南画派大家庭里,林伯墀的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他的花鸟,山水画风独特,书法甚具个人风格,获得许多人收藏。已出版《林伯墀书画集》十四辑,心经书法一辑。 2003年他是唯一华人艺术家获澳大利亚联邦建制百周年勋章,以表彰其画艺文化交流上的贡献。

堤岸处处留墨宝

林伯墀少年成名,昔日活跃于堤岸文化界,他的书画艺术获得华人群体的赏识,许多社会福利工程题词或社团证书书写均请他代劳。移居外国后,他在世界水墨画坛大有作为,他越南的活动自然淡出,其大名在新生代中也鲜为人知。然而,林伯墀的墨宝其实一直留在堤岸的文教工程上,每天都跟我们擦肩而过,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书法是出自这位乡亲之手而已。

位于第五郡海上懒翁街(前孔子大道)的金边市场斜对面的交通绿岛上,一座朝南的孔子石像已经屹立于此将近半个世纪。圣像的石墩四面分别刻有“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永垂万世”以及孔子圣迹和立像意义等隶书是由林伯墀书写的。牌文的落款日期为“甲寅年-1974年7月25日”,该孔子像牌是由某社会组织名誉顾问连秀民先生出资兴建,当时一位建筑师请林伯墀写牌文,那年他才年过20,至今将近50年了。

位于第五郡海上懒翁街上的孔子圣像石牌还留下林伯墀于一九七四年书写的墨宝。

位于第五郡海上懒翁街上的孔子圣像石牌还留下林伯墀于一九七四年书写的墨宝。

另外还有一处尚留下林伯墀的墨宝就是位于第五郡阮廌街的阮曰春小学屋面上的“鹤山同乡会”字样和校徽。这座小学以前是鹤山同乡会会址与旗下的同义学校。鹤山同乡会成立于1948年7月,其前身是同义社,创立于前清光绪年间。 1924年,该邑贤达冯星符、黄次屏、冯子飞、赵秬馨、黄桂臣、冯洛石、黄寿松7位先生倡办同义学校,将同乡会与侨校二位一体。约于1972年,该校开始筹备改建成现代化的7层中学,并由黄锡惠、黄绍达、李浩光、冯品傅、黄绍安等数十人组成同义中学筹建委员会,工程交由林伯墀的父辈去承办和建构。林伯墀小学时就读该校,成长后更为鹤山同乡会每年的春秋二祭举办联欢晚会负责摄影,在该校筹建过程中他都做了很多义务工作,特别为鹤山同乡会书写新会名,也给母校设计了校徽。据作者忆述,校徽当年是在旧舍操场地面绘制而成,这面描绘一只白鹤和远山,两旁HS两字母代表鹤山的校徽和“鹤山同乡会”字样如今还在阮曰春小学的屋面上。

这些都是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了,但林伯墀依然记忆犹新,因为堤岸记录了他的成长故事,也奠定了其大师级的基础。 2018年,他曾回来探亲,看望同门师兄弟,也不忘看看自己为堤岸留下的文化遗迹。由于对这片曾孕育自己成长的地方的眷恋,当得悉笔者在努力保存西堤华人文化和搜集华人文物的时候,他义不容辞的托人捎回来一幅作品相赠,以丰富堤岸岭南画派的资料。他对堤岸文化的热诚始终不渝,感人肺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