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族人共有5個支系。即:薩赫(Sach)、馬雲(May)、偌(Ruc)、阿仁(ARem)和馬良(MaLieng)。他們被確定為屬於越南語言芒語系。同時也是越南人口稀少的16個民族之一,哲族人有許多不同的文化特徵。對哲族人進行很多研究項目的金玉博士說:自1905至1911年,法國學者和傳教士撰寫的第一篇文章提到了在山區獨居的人群。到1959年,越南邊防部隊發現身穿著綏樹皮和纏腰布製成的 衣服,並在山洞生活的一個人群。
到1973年底,科學家們將薩赫(Sach)、馬雲(May)、偌(Ruc)、阿仁(ARem)和馬良(MaLieng)等5個支系確定為哲族。“哲”這個詞的意思是“高山”,確認這個名稱的所有者都是住在山上的居民。薩赫人生活在比較平坦的山谷中,所以這裡的土壤主要是黏土和少量溪流沖積土混合而成,方便種植玉米等農作物。馬雲人居住之地總是與西部地區的馬良、薩赫、源、京和老撾等人群進行跨文化交流。按當地居民的解釋,“馬雲”名稱的意思是“住在水流源頭對面的人”。過去,若人經常根據森林的分佈進行遷徙。遷移時間取決於洞穴周圍的食物量,通常是為期5天到半個月不等。與此同時,馬良人居住在陡峭的丘陵和山坡上,在懸崖峭壁的岩石山腳下……阿仁人也有類似的住所。
金玉博士說:“現在他們住在一個村子裡,所以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地方政府給他們在狹窄山谷中的土地,讓他們一起耕種。或在風芽-格邦國家公園的核心區,他們必須到距核心區10公里的緩衝區種田。二是在山腳邊緣或狹窄的山谷,其的下面是低地。人們像饒特裡的馬良人一樣種植水稻。若人、薩赫人也在狹窄的山谷中種植水稻,這是可以引水的最低處。只有少數家庭組自己種植和收割。”
由於居住特點,哲族人的高腳屋常建在山坡、土丘上。高腳屋的結構簡單,其中包括兩個低迷屋頂,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篾綁扎,牆壁由竹片製成。如果說高腳屋與阿仁人、馬良人、馬雲人有關的話,那麼地屋與薩赫人有關。薩赫人的房屋款式多樣,可以是以前的1至2間或現在的3間,但所有都帶有2個山牆。薩赫人建房必須考慮到家主的年齡,以幸運觀念來選擇建房方向。用於建造房屋的木柱的方向也按照房屋的方向規定調整:如果按照房子的垂直方向,那麼前面樹頂和後面樹樁。如果按照房子的水準方向,那麼左側樹頂,右側樹樁。若沿著屋頂的斜坡,上面樹頂,下面樹樁。
金玉說:“哲族人的房屋通常設睡覺和做飯兩區。對於薩赫人來說,現在他們主要住在貿易房、地皮房、現在只有馬雲人和阿仁人在高腳屋。尤其是馬良人,其住房分得很仔細。以前,他們住在棚屋和營地。通常 馬良婦女只能呆在廚房。鬼柱總是樹立在房子最裡面 的角落。鬼柱旁邊是供給鬼神回來的小窗。在鬼柱上放一塊木頭作為祭台,以祭 祀患病早死的父母,他們不燒香。”
若人是退出洞穴生活的最後民族。隨著1957年後的再定居進程,住在洞穴的民族人數日益減少。他們搬到了簡單茅草房生活,然後改建成地皮房。共有12至20戶家庭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