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户”可以享受独立与自由,但独居人群无法避免地要面临一个问题——孤独面对死亡,这也成为一个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
让独居者走出房间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是全世界范围内“一人户”占比最高的地区。瑞典人非常独立,年轻人开始独居的时间比欧洲任何地方都早。根据瑞典统计局资料,截至2022年年底,瑞典“一人户” 占所有家庭类型的比例达到40.41%,这一资料比其他发达国家都要高。美国的“一人户”家庭比例为27%,英国则为34%。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彼得·斯特朗在研究中发现,对于作为群体性动物的人类来说,长期孤独会构成慢性、低强度的压力,而压力荷尔蒙的长期增加可能导致高血压和体内炎症,进而增加心脏病发作、中风、失智和抑郁症的风险。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去年5月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孤独会提高患病的风险,对健康的危害相当于一天抽15支烟。斯特朗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健康,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瑞典多地开始采取措施,对抗在独居人群中蔓延的孤独感。
瑞典南部港口小城赫尔辛堡进行了一项社会实验。72位民众被选中参与一个被称为“陪伴生活”的集体项目,消除孤独感,促进社会凝聚力。
该项目于2020年启动,大楼的72名住户中有一半以上是70岁以上的老人,其余住户的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所有住户都是经过广泛的面试程式挑选出来的,他们必须签署一份合同,承诺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与邻居社交。
项目负责人库洛维奇指出,项目最初的目的是改善那些缺乏日常交流的老年住户的生活品质,但项目启动之后发现年轻住户也能从中受益,她说:“我们努力克服孤独感,让人们更多地融入社会……因为当他们更快乐时,他们就会少生病,少去看医生。他们使用的公共服务也会比现在少,因为他们可以向邻居求助。”
多双眼睛关注他们
愿意参与“陪伴生活”的独居者至少还有走出房门与人社交的意愿。但现实中还有不少人情愿独居一生,甚至连外出都躲着人群。对于这一类的独居者,又该怎么办?
日语中出现了一个专门词汇“孤独死”,用以形容在孤独中死亡,而且死亡后很长一段时间未被注意到的现象。这个词汇也提醒人们“一人户”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与瑞典人习惯于享受独立自由的独居生活不同,日本老人选择独居的原因往往是他们不愿意去麻烦和打扰别人,但这恰恰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
日本政府从2021年开始通过电话和网站为“一人户”提供全天候的咨询服务。今年4月正式实施的一项法案要求地方政府设立处理孤独问题的地方委员会,并且为经历孤独的个人设立支持小组。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各社区建立家访护理制度,根据独居老人的身体状况,定期派医生和护理师上门。
荷兰也有类似的做法。2013年11月,一名74岁老妇人的尸体在鹿特丹的家中被发现,然而那时她已去世十年之久。这位老人的死促使荷兰开始重视独居老人群体。荷兰邮政服务机构启动了一项志愿服务计划,邮递员会留意居民家中的邮件是否堆积,或者太久没有拉开窗帘,这些显示居民可能陷入困境的蛛丝马迹会被随时上报。“人们可以将邮递员视作额外的一对耳朵和一双眼睛。”邮政服务机构的负责人科克霍夫斯说。该计划启动3年来,已经在鹿特丹地区发出约50次警报。
不能遗忘年轻群体
但孤独死并不只发生于老年人群体。由于工作压力等诸多原因,年轻群体的“孤独死”问题如今也愈发凸显。
韩国是亚洲另一个“一人户”比例较高,“孤独死”问题严重的国家。据韩国内务部统计,2023年韩国“一人户”占比大幅攀升至42%,保健福祉部和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的调查表明,接近80%的韩国“一人户”面临着孤独死亡的风险。
2021年,韩国国会就通过了《孤独死亡预防和管理法》,目标是创造一个对于独居人士友好的社会环境。该法案的出台十分及时,但在执行的头两年就暴露出很大不足,即对独居人群中的年轻人关注不够。
韩国政府从去年起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应对年轻人的孤独问题,最直接的一项是为24岁以下的低收入独居者每月提供65万韩元的生活津贴。独居者还可以申请一系列服务的补贴,包括健康、教育、咨询、法律服务、文化活动,甚至“外观和疤痕矫正”。韩国性别平等和家庭部表示,这些措施旨在激励独居的年轻人重新融入社会。此外,卫生福利部还通过一对一的咨询课程促进年轻人心理健康,以及提供工作和实习机会来加强就业支援。
在世界范围内,“一人户”比例的增长以及随之带来的孤独乃至“孤独死”正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采取政策来应对的问题。如何从各个层面采取措施保护独居人群,避免无人知晓的死亡事件,或许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政府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