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乃克服台风后果与应对环流 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建设与发展 75 周年 继续追随对市场经济的认可 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与韩国总统及日本首相举行电谈 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向已故音乐家文高和已故画家裴庄灼致敬 确保麻疹疫苗接种最高安全 木制品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水产加工企业逐渐扩大规模 越南将进入民族跨越发展时代 出口起色企业却面临困扰 引进高新技术以提高农产价值链

媒體擔憂:美未來去中國偷技術?

美國《一週》週刊網站6月1日刊登題為《中國將擁有人工智能的未來?》的文章稱,在1982年拍攝的影片《火狐》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了一位空軍飛行員和越戰老兵的角色。他前往執行秘密任務,竊取一架先進的蘇聯戰鬥機。這架飛機速度超快,雷達發現不了,並且能夠被思維所控制(前提是用俄語思考)。伊斯特伍德說:“好的,我能駕駛它。我是最佳人選。”
“雲朵”智能互動機器人在擁抱一位觀眾。它能與人對話交流,還能表演唱歌跳舞。(圖源:互聯網)
“雲朵”智能互動機器人在擁抱一位觀眾。它能與人對話交流,還能表演唱歌跳舞。(圖源:互聯網)
兩年之後,湯姆‧克蘭西發表了《獵殺紅色十月》一書,後來拍成了電影,由亞歷克‧鮑德溫和肖恩·康納里主演。在這部恐怖小說中,蘇聯技術的革命性武器是一艘超級無嗓音核潛艇,聲吶系統幾乎探測不到。
文章稱,這兩件武器都是令人著迷的冷戰產物,表現出美國對蘇聯將控制軍事人造衛星的擔憂,擔心它超越美國技術,從而賦予莫斯科對西方的決定性優勢。當然,現實當中,事實恰恰相反。
正如好萊塢所言,如果以今天的觀眾為目標,這兩部影片該如何“重新構思”?推動影片劇情發展的技術“麥加芬”很可能將是中國的人工智能。
文章稱,這種影片會有明顯的“取材於頭條新聞”的感覺。具體而言,日前,《紐約時報》就有一條這樣的頭條新聞《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是否正在超越美國?》,記者約翰‧莫澤和約翰·馬爾科夫宣稱:“技術力量對比正在傾向(中國)”,人工智能方面中國距美國也許“僅一步之遙”。
在北京準備斥鉅資開展研究之際,美國在幹些什麼?《紐約時報》記者寫道:“在美國削減開支的同時中國卻在加大開支。”實際上,特朗普政府的新預算建議將大幅削減負責聯邦人工智能研究的美國政府機構的經費。比如,文章指出,預算削減項目很可能包括國家科學基金會用於“智能系統”的開支將削減10%,降至1億7500萬美元左右。
文章認為,美國國會不可能會通過這種大幅削減開支的預算,尤其是因為左右兩派的政策專家和決策者均視基礎科研是政府應當承擔的恰當角色。其次,華盛頓實際上並未把科學當作重要的國家優先項目。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基礎科研佔預算的比例已下降了三分之二。
特朗普總統削減預算的建議尤為引人注目,因為剛剛離任的奧巴馬政府視人工智能為極其重要的技術,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潛力,有助於美國繼續保持創新優勢”。考慮到作為候選人的特朗普甚至沒有提出技術政策計劃這個事實,特朗普削減預算建議雖然引人注目,但並不令人意外。而已經通過的工業戰略則以恢復美國鋼鐵製造和煤炭開採為重心。也許,“美國優先”政策並不適用科研領域。
當然,某些為特朗普白宮充當顧問的保守派預算編制者認為低效而投機的公共投資“擠走”了更有可能取得實際進展的私人投資。但是,顯然無人告知谷歌公司的母公司“字母表”公司執行董事埃里克‧施密特。這家市值7000億美元的技術巨頭經常被當作重視科研的公司典範。
但是,施密特最近在《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美國戰後創新的“奇跡機器”源於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雙重“組合引擎”。如果沒有公共部門的科研投資,“我們或許最終會發現下一代技術、工業、醫藥和軍備被其他地方所開發”。
文章稱,中國顯然要比蘇聯具備更大的發明和商業應用能力。中國公司已經在移動技術領域成了領先者。
文章認為,美國必須增加科研開支,或許應大大增加。它還應更加努力地吸引和留住世界最佳人才和最聰明的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