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的故事
對於一般公眾而言,交響樂是一種奢華而遙遠的東西,似乎僅適用於具有很高精神生活的專業人士。因此,人們將之稱為“挑剔”的藝術,而在這些高端藝術表演晚會上也曾發生過不少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大約10年前,當世界著名的交響樂團開始在越南更頻繁地演出、當許多外國企業和文化組織對這種藝術進行更多投資,這意味著觀眾有更多機會欣賞室內音樂時,新聞界也開始頻繁地提到“錯位的掌聲”的故事。原以為掌聲是表現出對藝術家的禮貌和讚賞,所以當音樂停止時,很多觀眾立刻鼓掌。但正是這些像在團體活動中響起的掌聲,已暴露了他們對自己正在欣賞的音樂的無知。因此,觀眾以好奇的心態去聽交響音樂,而且在歌劇院裏聊天、看手機、甚至打盹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但是至今,交響樂觀眾的故事已經不同了。交響樂專家章宇博士指出,“交響樂正在建立自己的觀眾群。越南逐漸形成了一批新的交響樂藝術觀眾,其中大多數人還很年輕。”這是一個漫長、經常和堅持舉辦多個不同形式的音樂會來接近群眾的過程所帶來的結果。除了在交響樂禮堂--河內歌劇院舉行的音樂會之外,觀眾也可以輕鬆地在各個文化中心,甚至在大街上接觸這種音樂。
從2005年至今,越南國家交響樂團為觀眾帶 來了130餘場預訂的音樂會,而預訂率為80%至90%,這說明了對這種藝術的忠實人群。對於著名的交響音樂會,樂迷甚至要提前一個月訂票。除表演外,通過對話和教學來推介古典音樂的活動也以多個級別展開,為觀眾提供可以理解和喜愛這種藝術的知識的基礎。
傳統戲劇的故事
與交響樂不同,傳統戲劇在觀眾問題上似乎正在“倒退”。河內嘲劇舞台男主角、人民藝人國沾曾表示,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劇院的每場表演都爆滿,甚至有的戲劇每天演出2至3場。觀眾經常要排隊買票,還要帶上戶口簿。
然而,傳統戲劇到後來逐漸衰落,尤其是難以與新興的娛樂形式展開競爭。許多戲劇已經製作好,但完成了幾場報告演出後卻只能繼續等待安排於節日和盛會時再表演。年輕的觀眾不再對嘲劇、 劇、改良劇感興趣,使劇院不得不趕緊找觀眾。例如河內改良劇院多年來都嘗試一種社會化的小型舞台模式;河內嘲劇院與各所學校合作提供課外課程,以培養未來 的觀眾;越南 劇院和各個木偶劇院必須與旅遊業結合……
交響樂或傳統戲劇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了觀眾不是藝術中的“常客”。因此,為了維持觀眾對藝術的熱愛,應不斷地培育這種興趣,從而養成欣賞藝術的習慣。章宇博士說:“對於任何類型的藝術,都需要通過學習、指引和瞭解,才有望形成每個人的審美觀和理解。許多人起初只是出於好奇而欣賞街頭的交響樂或其他形式的藝術,然後通過接觸和感受,他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
為塑造人格目標
觀眾是創造藝術“三腳架”(包括作者-表演者-欣賞者)的重要紐帶。然而,如何訓練觀眾自然有效地接觸藝術是一個難題。從交響樂的初步成功所得出的經驗教訓顯示,宣傳、傳播和表演活動必須多樣化。其中,應通過適當地將藝術融入校園來培訓觀眾。同時,為了引起觀眾的興趣,從事藝術者要不斷創新。
優秀藝人陳力導演認為,藝術人士應經常自問:我們是否已趕得上觀眾,是否已說出他們想聽、想看的東西以及想接收的新價值觀?
培養觀眾一事不僅關聯到某種藝術形式的存亡,而且對發展人格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在完善心靈和人格過程中,對藝術的感知也起著重要作用。懂得欣賞美好的事物將有助年輕人提高審美觀,對非藝術性事物具有自然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