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如此,研究表明,長期暴露在極低水平的射頻輻射中,可能會通過某些除加熱效應以外的未知機制,使大鼠特別容易患上一種叫做神經鞘瘤的罕見腫瘤,這種腫瘤會影響施旺細胞(一種包繞在神經纖維周圍、形成髓鞘的神經細胞)。
這類研究擁有驚人的樣本數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家毒理學計劃聯邦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對3000隻雌雄大鼠和小鼠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觀測,這成為了美國有史以來對齧齒類動物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射頻輻射和癌症研究。
意大利拉馬齊尼研究所的調查人員們同樣雄心勃勃,在他們最近的研究中,他們觀察了近2500隻大鼠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階段所受輻射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研究評估輻射暴露量的方式不同。NTP 研究的是“近場”接觸,大致相當於人們在使用手機時接受的輻射暴露量。拉馬齊尼的研究人員研究的則是“遠場”暴露,它近似於無線射頻輻射,相當於身邊能發出輻射的所有物品一起轟炸我們,包括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等無線設備。然而,它們產生了類似的結果:在兩項研究中,雄性大鼠(不是小鼠或雌性動物)的心臟神經鞘瘤發生率比未暴露組的動物高得多。
科羅拉多公共衛生學院的預防醫學教授喬恩‧薩米特沒有參與到其中任何一項研究中,他評論道,綜合來看,這些發現“證實了射頻輻射暴露對大鼠具有生物學效應”,其中一些“與致癌有關”。然而,薩米特提醒道,對於無線技術是否對人類同樣有風險,目前還沒有定論。事實上,心臟神經鞘瘤在人類中非常罕見,醫學文獻中只有少數病例記錄在案。
近場接觸
開機時,手機和其他無線設備會不斷地發射射頻輻射。即使是在不使用的狀態下也會有輻射產生,因為它們總是與發射塔通信。劑量強度隨著我們與設備之間距離的增加而減少,在打電話或將手機放在面前發短信或刷微博的時候,手機位於頭部附近,輻射劑量會達到最大值。
NTP 的研究應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10 年前提出的要求而啟動 ,科學家在雌雄兩種性別的大鼠和小鼠身上做了大量研究給予它們的輻射劑量分別為每公斤體重 1.5、3 或 6 瓦(w/kg)。其中最低劑量幾乎與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對手機輻射暴露劑量所規定的上限相同,即 1.6 w/kg。這些動物在兩年內每天暴露 9 個小時(大鼠的平均壽命是兩年),並且暴露劑量會隨著動物的體重同步增加,從而保證單位體重的吸收劑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保持不變。
2016年初步公佈的研究結果顯示,這項耗資 2500 萬美元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證據,證明射頻輻射可能與實驗室齧齒類動物患癌症有關。最有力的結論是雄性大鼠所受輻射劑量與心臟神經鞘瘤有關。但研究人員也報告說,在遭受輻射暴露的動物中,發生淋巴瘤,以及前列腺、皮膚、肺、肝臟和大腦相關癌症的比例都很高。這些癌症的發病率隨著輻射劑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相比之下,這些癌症的發作與手機輻射存在直接聯繫的證據卻顯得不那麼給力,因為研究人員無法排除除了射頻輻射以外有其他原因干擾了實驗。矛盾的是,受輻射處理的動物比未暴露的對照組壽命更長。在3月28日結束的為期3天的會議上,外部專家小組對研究結果進行了審查。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有“明顯的證據”證明射頻輻射與心臟神經鞘瘤有相關性,而“一些證據”證明射頻輻射與大腦的神經膠質瘤有關。現在輪到 NTP 表態接受還是拒絕同行審議的結論了。最終報告預計將在幾個月內公佈。
遠場暴露
只就大鼠而言,意大利拉馬齊尼的研究人員測試了3種劑量,即每米5、25或50伏的輻射量。因此,他們採取的暴露措施不同於NTP研究時計算的吸收劑量。但是,拉馬齊尼的科學家們也將他們的測量單位轉換為 w/kg,為了方便與 FCC 和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手機和發射塔的輻射上限進行比較。他們將輻射劑量下降了 1000倍。從新生大鼠開始,他們對動物進行每天19個小時的輻射暴露,直到牠自然死亡的那天。
與 NTP 的研究結果相吻合,拉馬齊尼的研究人員發現接受最高暴露劑量的雄性大鼠患心臟神經鞘瘤的風險明顯增高。他們還發現,射頻暴露與大腦中的神經膠質細胞癌變有微弱的相關性,而這種情況僅發生在雌性大鼠身上。NTP 研究的領導者,已退休的毒理學家羅奈爾得‧梅爾尼克說,這兩項研究的一致性很重要,因為“科學的重複性增加了我們對觀測結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