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举行的珠洋清明古庙重修落成典礼上,来自国内外乡亲与宾客对该庙重新画上的民间壁画、雕梁画柱赞不绝口。笔者原以为是邀请中国潮汕或越南中部的艺人前来画的,直到参观完当地近10座天后古庙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华人寺庙的民间壁画与彩绘均出自当地潮裔画家、艺人黄坤隆父子之手,他们以手中笔墨,抒发文化精髓,为民族传统留下精彩的篇章。
众所周知,最能体现华人民族文化的地方就是寺庙道观,这些宗教信仰之所不光是建筑独特,而且里面的牌匾、石雕、木雕、陶塑、壁画、彩绘等都含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乍看便知道那是华人的寺观,其中庙宇壁画是华人传统绘画的一种。画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庙观的墙壁上的图画,内容一般有佛道造像和故事等。古代许多著名画家,如东晋顾恺之、唐代吴道子等,都曾作过寺观壁画。于1954年出生的黄坤隆并非出身壁画家,但他自小就对水墨画情有独钟,读小学时参加校内的美术、书法比赛屡获第一名。那时候对他影响最深的便是从唐山来任教的美术老师郭飞雄画家,继之是张增雄老师,这两位老师对他的美术天赋也予以好评,从而给他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让他从小就打好了水墨画的根基。可是,父母都是做买卖的商人,他们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家业,做一个“有将来”的商人。由于年纪还小,对未来还没定下目标的黄坤隆每次随着父亲到当地华人寺庙参加活动时,都对一幅幅“三国演义”、“廿四孝”、“八仙过海”等壁画或一幅幅牌匾和对联总是目不转睛,越是成长,他对书画艺术越感兴趣。有一天,他在放学的路上捡到了几张香庄招纸,上面的观音像、弥勒佛画像对他启发尤深:“这描绘风格不是跟华人寺庙里的壁画很像吗?”于是,他在家里天天以那几张招纸来临摹,其壁画功底是这样奠定的。
黄坤隆对艺术的追求并没有间断,成长后接管了家业后,尽管生意繁忙,但他还坚持画画的兴趣,十年如一日地自我研究。那时候越南还没开放,百业待兴,各类参考书籍非常欠缺,幸得旅居海外的同学寄回来一些壁画册给他参考。有了这些宝贵的参考资料,他如虎添翼,进步一日千里,作品也获得当地华人赏识,购买作贺礼赠予亲朋好友。 1980年,应珠洋柴马福兴古庙之邀,他首次为寺庙画壁画和彩绘。潮汕庙宇对各类艺术装饰十分讲究,一座传统的庙宇可能一抬头、一转弯,就会跌入一场瑰奇梦境--屏风上的亭台楼阁,描绘着古人的生活图景;门扇上,文武财神含笑朝你看来;楹梁上的方寸之间,同样画满了油彩的人物与吉祥图案。彩画,是传统木构建筑的装饰艺术与保护木材的措施,常施于梁枋、斗棋、天花、檐桁、椽子等部位,色彩鲜明、图案华丽,是华人古代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然而,珠洋开埠初期乡民生活艰难,所修建的庙宇十分简陋,也不具潮汕特色,这对初出茅庐的黄坤隆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可是凭着数十年来的专心钻研,他最后也能迎刃而解,其处女作获得了村中父老的认同,而他也从此次体验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为他的“艺术人生”揭开新一页。往后,珠洋当地的华人庙宇每次重修均邀请他为所有壁画与彩绘重新注入生命力,从工作中精益求精,他笔下的“神仙”可谓精妙绝伦。在庙宇壁画与彩绘画家日益稀少的环境里,黄坤隆所画庙门神像与其他神仙图像的技艺堪称一绝,无论是构图、人物神态、色彩搭配皆令人叹服。尤其是门神衣袍上图案的细节处理极致精细,颌下长髯纤细如丝、飘逸灵动,后有宫娥执扇,扇上红日出海、云山升腾,宫娥神情似嗔非嗔,似喜非喜,意趣独到。
笔者在珠洋郊外的一座天后古庙的墙壁上看到了黄坤隆所画的壁画精美生动,线条中勾画出《汉寿亭侯关羽像》关公的那股豪气,还有《紫气东来图》尽显老子出关的祥瑞之气,《麻姑晋酿图》描绘了仙女的飘逸,十分精彩。黄坤隆的名声传出后,南部西区的其他省市越、华、高棉族寺庙纷纷邀请他前往代劳,当中以华人庙宇为最。在潮汕庙堂建筑中最为讲究的是主梁上的彩绘,难度非常高,画家要躺在高架上画画,黄坤隆在一些庙宇重修的复制彩绘过程中学会了这门技术,后来各地重建庙宇时邀请他去描绘。还有珠洋天后古庙于多年前重建时聘请了汕头的建筑师与艺人前来指导工作,黄坤隆也应邀与外聘的专业人士一起为该庙的彩绘挥洒笔墨,他从中吸取很多教益,终身受用。
这些年来,黄坤隆的3个儿子黄子龙、黄子麟和黄子宇在他的苦心栽培下已经子承父业,尤其是长子黄子龙完全可以接棒,许多差事都由他来主持,这也让近年得了帕金森症而影响到健康的黄坤隆艺人感到安慰。正如最近进行重修的珠洋清明古庙和福兴古庙工程,所有彩绘都由其儿子绘画,效果也不逊色于老父,获得了海内外乡亲的赞扬。黄子隆父子堪称为华人传统壁画与彩绘的佼佼者,他们为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可见一斑,可惜未能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或授予相对的称号,以让这门民间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笔者到访当日,获悉我们在积极收集华人怀旧物品,黄坤隆艺人答应将描绘多幅神仙壁画稿相赠,同时也慷慨地将他家现有的4幅老作品赠予我们收藏,希望以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一片热诚支持我们这群后辈为保存民族瑰宝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