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期身体、生活等变化会引发其心理问题
精神心理科医生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长者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身体机能下降,表现在身体活动不便、腿脚缓慢、身体容易疲劳等方面。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自我价值降低、自尊心受损,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在长者的生活中,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诱发事件,长者可能会面临亲友离开、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健康、容貌及配偶等的丧失等情况,导致他们感到孤独、落寞、无奈等。有些长者还受到疾病缠身,甚至可能受到死亡的威胁,也会导致其情绪悲观绝望。
老年阶段他们可能会出现认知能力下降,如记不住事、做事不能专注、理解能力下降等。这可能与正常老化、神经系统退化或患上某些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这些变化可能使得长者在应对生活基本功能时会存在一些困难。
此外,长者还面临着一些睡眠问题。他们的睡眠时间可能会有所减少,还可能伴有睡眠质量下降,这可能与身体代谢率降低、生物钟改变以及日间活动减少有关。
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积极的情绪调节。鼓励长者积极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宣泄方式,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如与亲友倾诉、写日记、运动、书法绘画等。并可以鼓励长者寻找社交支持,与朋友、家人或社区兴趣小组保持互动,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减少孤独感。
对于长者自身来说,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帮助长者保持平静和放松的状态。此外,长者可以通过关注积极的事物和体验来提升情绪状态,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维护身体健康。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释放身体内的压力,提升心情和心理状态。如散步、太极拳、乒乓球等。生活上长者还需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少食多餐,均衡膳食,应尽量避免烟草和过度饮酒。长者还应建立稳定的作息习惯,保证睡眠充足,这样有助于提高体能和精神状态。
由于老年期身体机能水平下降,身体各种潜在的疾病风险上升,定期的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检查,以及视力、听力等方面的检查,能够帮助及早发现疾病风险,提高长者晚年生活质量。
出现心理问题时需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长者出现持续性的沮丧、悲观等情绪、对生活丧失兴趣和动力、经常恐惧和不安、易怒、认知能力下降明显等情况,且出现心慌、手抖等躯体化症状,这会对长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建议家人及早带长者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据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