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毛海外乡亲对家乡的建设之功劳,国内媒体一直以来不惜笔墨做了许多报导,他们与当地民众努力把一个原来被视为鸟不生蛋的地方发展成为中南部的一座发展侨乡。这当中何奇功不可没。
20多年前初任记者时,获得报社领导的分工,我与同事李伟贤一同前往潼毛采访回乡建设的华人越侨。那时候作为海外侨胞帮助家乡兴建海宁华文学校的侨领之一,何奇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与我们建立了良好关係,往后他对家乡与越南各地海宁乡亲教育事业的帮助,我们都做了跟进报导,所以在此不多作介绍。只是想说,近30年来,他与海外乡亲们对潼毛家乡的贡献,不但改变了当地市容,促进了学校、护国观音庙、宗祠和交通的建设,而且还提高了民生,一栋栋钢筋水泥房子取代了昔日的铁皮屋,农作物产量丰盛,现在的潼毛乡民丰衣足食了,告别了当年穷乡僻壤的环境。然而,能走到今天何奇也不容易,出钱出力不在话下,他承受了不少打击,也尝尽了若干人士存心陷害的苦头,可是这些“旁门左道”最终敌不过他的正义以及爱乡爱民的情义,他的付出时至今日依然被家乡所肯定,地方政府对他评价甚高。
何奇与夫人林爱华因为疫情已超过5年没有回乡了,虽然如此,但他们一直通过社交网和媒体的报导关注著笔者收集西堤华人文物的活动,并对街坊们予以大力支持、踊跃捐赠怀旧物品之举表示高兴。那时候他通过电话表示,有机会返越,他将给笔者赠送一把经历三代人、走南闯北、跨越国界的剪刀。此次回来,他真的实践自己的诺言,把一把古老的剪刀从太平洋的彼岸送回来堤岸,让它“安居”于此并继续讲述越南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奋斗 故事。
祖籍广西防城的何奇,其家族很早以前便生活在越南北方的广宁省(以前称海宁省),他的祖父何暔光于1898年在当地出生,是一位裁缝师。何奇带回来的剪刀是当年由其祖父请人铸造的,1954年他们举家南迁也把剪刀带上,在平顺省潼毛安定下来后,何家继续从事裁缝家传生意,后来何暔光将剪刀传给传承家业、于1928年出生的儿子何宗享(何奇的父亲)。何家是以裁缝手艺著称的世家,从北往南、从越南到美国代代相传,那把特殊的剪刀,经历了三代人的故事,见证了世家的兴衰,也承载了三代人的心血和情感。何奇的兄弟后来陆续移居世界各地,他和夫人先去了荷兰再转居美国洛杉矶,其父亲后来到美国与子女团聚也把剪刀带上。对老人家来说,那把剪刀不但象征著家族的“经济支柱”,而且还是老父的遗物,追随著他们家族闯南走北,如今跨越了半个地球来到美国。在发展国家里,传统剪刀虽然发挥不了作用,但何宗享初抵美国时,依然使用该剪刀为罗省的同乡缝制孭带。巧合的是,何奇与其兄长何南定居美国后所经营的行业也与缝纫有关,1992年,老人家把剪刀交给了何奇保管和使用。
尽管在日常工作中该剪刀已经用不上,但何奇意识到它对他们家族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它背后翻山越岭、漂洋过海的故事甚为励志,见证了先辈一针一线的辛勤劳动,承载了他们家族的荣耀与传承,也成为了无可取代的宝物,所以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管著。可是现在看到了我们在积极收集华人怀旧物品时,何奇竟然割爱了,而且从千里迢迢的国外送回来,他认为百年剪刀回到越南是“完璧归赵”,是“合浦珠还”。2024年3月21日他与夫人林爱华拿著剪刀来到西堤华人文化陈列空间亲手交给我们,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在他手中,那把剪刀不仅仅是一件工具,更是一种象征,象征著家族的传统与精神。他的先辈当年用剪刀为乡亲们缝制了一件件华丽的服装,一个个精緻的孭带,也传承了他们对手艺的热爱和执著。如此重要的遗物,何奇竟然送了给我们,再次印证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与爱戴之情,这是任何事物所难以代替的一份真情,所以在接过剪刀的那一刻,笔者也感到肩上多了一份压力,重负著海内外乡亲的期望与讬付,任重而道远啊!
三代人的剪刀情缘,是一段华人裁缝世家的传奇,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奋斗过程。在这把剪刀的身上,流淌著一个家族的血脉,闪烁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一段永恒的剪刀情缘。作为现时的保护者,我必定为它的前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