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是“富人街市”?
馮興街市坐落在第五郡馮興公寓-老子街-阮廌街一角,就近首都戲院。因此,這個街市又稱為首都街市,距離金邊市場約2至3個街區。
甫出生已在該街市居住的陳老先生(95歲)告知,大約是上世紀30年代,該街市原本只是一個群聚之處,因為它位於新街市(現為平西市場)、賽瓊林布市旁邊,所以經常有食品、布料等商品由土馬車運載來到這裡集結。從那時起,在周圍就出現了專門向買賣雙方出售食物和飲料的小街市。
繼陳老先生後一輩的林先生(83歲),在6歲時已遷居到馮興街區生活。據林先生憶述,大約從 60 年代開始,隨著老子、馮興、阮廌等周邊公寓的出現,這個區域開始成為街市,儘管沒有棚屋。有人稱為首都街市,也有人稱為馮興街市、公寓街市、富人街市等等。至於像他們21世紀的攝影愛好者,就喜歡把這個地方稱為‘雨傘街市’。因為從這些古老公寓的陽台往下看,這個歷史悠久的街市穿插著五顏六色的遮陽傘,沿著馮興、阮廌至周文廉3條街形成一個丁字形。街市從清晨4時至晚上10時營業,分為兩輪。早上銷售鮮活食品,下午售賣各種華人小食,如:炒粉麵、煎釀三寶、蝦餃燒賣、濾袋咖啡等等。
“老闆”的咖啡
作為馮興街市的特色飲料之一,“Ba Lù”濾袋咖啡已陪同馮興街市渡過近百年時光。該咖啡店店主林紹電從中國海南島移民到越南堤岸區謀生。初期,他在一家由華人老闆開設的咖啡店打工。其老闆當時也有子女,但華人向來看好有上進心的人。因此眼見他勤勞、聰明,老闆便決定給一直深信不疑的員工授藝。從此以後,他保存著老闆留下、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咖啡烘焙爐。後來,咖啡店再由他的次女林氏凰繼承。“以前父親的咖啡店經常為大老闆以及昔日新街市的商販服務。他們坐馬車從新街市來到這裡交貨,在等待員工搬貨期間就下車享用一杯咖啡。在1954年法國人離開之後,才有勞動階層光顧” 林氏凰告知。
如今,“Ba Lù”咖啡店基於年輕人在社交網上的推介而越來越多人認識。林氏凰與胞弟林國雄一起經營。據林國雄先生透露,今後的繼承者也許不再是林家的人了。他們的子孫對自己的祖業不感興趣。但咖啡店現在有一名剛二十出頭的員工“徒弟”,起初慕名而來懇求學藝。這讓他們想起父親昔日的經歷,所以便答應收為學徒。
昔日隨著法國人的到來才出現了西貢咖啡,後來再由華人以濾袋式來調製而成為特色,主要是供有錢人享用。也許還因為這個擁有近百年歷史的“Ba Lù”咖啡店的遠近聞名,首都街市再次被定為“富人街市”。
1940-1949年期間的馮興街區。
代代相承
雖然被稱為“富人街市”,但這裡卻是以街市來謀生的多代勞動者之“改變命運”的地方。
在首都街市,“發達”粉麵店也是街市周邊華人常光顧的地址。店子的名稱已說出了主人的期望。店主江女士告知,該粉麵店從她的母親開始才到這裡經營,之前母親和外婆都是推著粉麵車在巴沼街市周邊謀生,大約到1970年才來首都街市,在馮興公寓樓梯角落擺攤,因為她們沒有錢租店。當時自己7歲,每天都幫母親和外婆送粉麵給街市的商販。後來直到外婆離世,繼而母親中風,她才接管這門生意。當年的粉麵車如今已變成寬敞的粉麵店,江女士也在該公寓樓上購了一個單位居住,方便於經營。
首都街市不乏各種華人美食。每到下午2時,隨著一把把的遮陽傘和攤位收拾好後,便輪到各種粉麵、雲吞、煎釀三寶、糖水、蟹肉瀨粉等小食攤開始營業。其中不得不提到從流動手推車成為如今該街市最大的麵包店。店主姓曾,從小時候就跟著堂叔賣麵包。至1968年,他們推著麵包車在公寓周邊兜售,直到1982年 ,曾老先生才正式接管生意。在首都街市生活的居民幾乎都吃過曾老先生的麵包。該麵包店除了麵包之外還有各種家傳秘製的餡料。如今,曾老先生的麵包店由兩名兒子繼承。
子承父業的故事在首都街市並不罕見,例如在“Ba Lù”咖啡店前由兩名華人父子經營的豆腐攤。1975年以後,不少商販已改變商品類型以適應新形勢。就如“五姑”的魚醬湯米線攤到了她的第二代已轉為經營蟹肉瀨粉,以保存自己的攤檔,即使困難也堅決不放棄街市。又或是江女士雖然已年過六旬,但仍繼續經營粉麵店,因為要是歇業,她不知如何度過自己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