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科学家就发现,气候变化导致世界各地气温上升,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如热浪期间,因精神疾病住院和精神科急诊人数会增加,自杀率也较高。
气温升高增强攻击行为
瑞士研究追踪1973年至2017年每天精神障碍住院情况,比较季节性均温变化,发现日均温每升高10摄氏度,住院风险线性增加4%。由于炙热天会使情绪恶化,导致人们更烦躁和压力大,增加压力荷尔蒙分泌,增强攻击性,科学家推测,异常温暖的气温是美国城市愈来愈多枪击事件的导火线之一。《公共经济学杂誌》2021年研究发现,与凉爽日子相比,气温升至30摄氏度时,洛杉矶暴力犯罪增加5.7%。
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增加外出时间和社交接触,更容易发生纠纷。研究统计枪击风险增加最高温度是29摄氏度至32摄氏度。研究发现社区树冠越多,枪枝暴力就越少,因此认为增加树木涵盖率和绿地,让社区降温,特别是最贫困社区,或许可减少枪枝暴力。
气温湿度上升增加忧郁症风险
美国乔治城大学发表于《刺胳针行星健康》期刊研究发现,气温升高1摄氏度,焦虑症可能性高21%,忧郁症可能性高24%。湿度增加也会加剧心理问题,每立方公尺空气湿度增加1 公克使同时有焦虑和忧郁的可能性增加6%。
更遑论自然灾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水导致忧郁症的可能性增加31%,焦虑症可能性增加69%。2020年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可能会增加道路交通事故、暴力、自杀和溺水造成的死亡人数,对年轻人影响最大。
即使没有心理疾病,炎热高温也很难让人保持愉快心情,过去研究发现,热浪时期与网络负面情绪增加有关。牛津大学科学家表示,环境温度与人类行为有复杂相互作用,即使相当小温度变化也可能与影响人类行为。
许多科学家表示,地球目前气候轨迹,包括至今缓解全球暖化进展看起来不太乐观。随着气候恶化,气温和湿度继续上升,极端洪水等自然灾害也会上升,全球集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势必日益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