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幾個“弱弱”的科學上的理由,來支持“播種”最好在冬季的說法。
《Nature Medicine》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女性冬季受孕的話,將來生的孩子更不易肥胖(體內負責耗能產熱的褐色脂肪含量更多),他們成年後能量代謝效率也更高。
因此,冬季受孕的寶寶將來比較健康這一說法,成功拿到了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學術背書”。
Christian Wolfrum 領導的團隊發現:那些在10月份-次年2月份受孕的成年瑞士人,體內褐色脂肪的含量相對較高,BMI指數也相對較低。而那些在夏季受孕的人,褐色脂肪含量明顯“稍遜一籌”,肥胖率也相對較高一些。
到此為止,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播種最好的季節在冬天,其次在早春(室外溫度0攝氏度上下)。而且,科學家給出了更多的證據。
他們先是讓兩組鼠爸爸分別在室溫(23攝氏度)和低溫(8攝氏度)待上一段時間,然後分別去播種,生出小鼠後再研究它們的褐色脂肪量,以及在低溫下的能量代謝情況。
結果很明顯,低溫下“經受過磨練”的鼠爸爸,所生的後代更加健康,它們褐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含量更多(白色脂肪多了人易胖,這兩種脂肪多了則不易胖)。同時,身處低溫下的代謝也更旺盛,所以體表溫度也更高一些。
這是什麼原因呢?謎底在精子。精子是怕熱的,所以睾丸與陰囊都在外面(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懸吊在外的睾丸延長了受精時精子的“跑道”,更利於篩選最優秀的精子)。科學家分別給志願者的精子做甲基化測序,發現低溫引起了棕色脂肪組織細胞的轉錄組水平發生波動,進而改變了精子的甲基化水平。
必須要說的是,來自媽媽的卵細胞會在事前清除甲基化標記,然後按需重新甲基化,這就為什麼Christian Wolfrum的研究要格外關注爸爸,而不是媽媽。
總之,最終結果就是,來自爸爸的精子“記住”了外面正是“冷風吹”的環境,需要多產熱,方能抵禦嚴寒。這樣,精子注入的受精卵長大成人後,他的身體也照此“敦敦教誨”工作:攝入的多餘熱量也就大多經由褐色脂肪和米色脂肪,以熱能的形式重新外散出去。
生命通過表觀修飾,比如甲基化,來傳遞“前世記憶”。譬如,一棵樹讓它的子孫知道環境正乾旱等等;再譬如,植物如何代代記得在春天開花?答案是被低溫啟動的VALs轉錄因數,給開花調控因數FLC扣上一個個甲基化帽子,讓它們都沉默,花遂開;等天氣轉暖、花開花謝,Pioneer transcription factor(轉錄因數)再把FLC叫醒(去甲基化),最終實現“蘋果樹不再秋天開花,萬物皆有時序”。
同理,人類父系的“前世記憶”能通過表觀修飾,傳遞給後代。所以,準爸爸的責任更重大,比如,有研究表明他在播種前半年發胖的話,肥胖資訊也會通過甲基化記錄在精子裏,以後寶寶更易肥胖,以致患各種代謝病的風險增大◆
幾個小問題
1、這種研究真是想得好多!有必要嗎?
答:有。其實是給準爸爸們一個善意提醒:不良生活習慣(肥胖、長時間久坐/悶熱/熬夜導致精子品質下降、抽煙、酗酒)會記錄成表觀修飾,給後代埋下安全隱患。
2、難道事前要在冰水裏泡一泡?
答:理解錯誤。就像植物開花,要較長時間低溫暴露在低溫下(一個秋天+一個冬天)才可以,低溫對精子的表觀修飾也需較長時間。
3、我兒子是聖誕節受孕的,為什麼長大了喜歡吃蔬菜還圓滾滾的?
答:導致肥胖有多個原因&基因。這篇論文是發現了一個身體避免肥胖的辦法,沒有它,胖的會更胖…(當作如是解)。
4、準爸爸要注意,準媽媽就無所謂了?
答:不是。《Science Advances》上的另一篇論文指出,準媽媽受孕前後的營養狀況等,可顯著影響孩子基因組的MEs(亞穩外延等位基因)的表觀遺傳標記,這些標記有的會使孩子未來罹患癌症與肥胖的風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