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會上所有藝術品的售價都很高,從幾千至幾萬美元。但為何儘管這些藝術品售價昂貴,甚至難辨真偽,買家仍前來選購?
有否勾結?
拍賣會必須有兩個競買家以上,所以“抬價”是世界上各拍賣會經常採用的“伎倆”。但在美術體系仍處於初始階段、缺乏專業性、法理依據不充分,而且公眾和買家對藝術的瞭解水平不高,所以拍賣會採用的“手段”更難以探測。那麼,有否賣家與拍賣所勾結將各藝術品售價抬至超出其價值的價位的現象?
“選擇”拍賣所執行經理陳國雄不承認此事,但告知:“若干畫作販賣家為了以廉價收購真畫,已散發畫作是假畫的謠言。對於競買家,也有互相“忍讓”以控制拍賣品的價格,有時暗中‘勾結’不參加競拍,以降低某位畫家的畫價,從而可以低價購買那位畫家的其他各幅畫作。”
據館長阮如輝表示:“拍賣所須保持客觀、公正和透明的角色。若拍賣所利用媒體抬高售價、採取各臨時抬價手段,或買家儘管不知產品來歷,但仍以高價競買等,則所有風險都由買家承擔。”
因愛而買
據在本市拍賣會競買畫作的黃雪幸認為:“若將購買畫作視為投資,則很難確定如何投資才避免虧本。在收購股票,可能透過對企業定價來預測其未來,但對於各藝術品,好不容易透過計算來預測未來。買家需有藝術天賦和選擇符合的作者和趨勢,畫作的價格才有望上升多倍,否則將會虧損。我每次參加拍賣會,經常選擇喜愛的作品,因為畫作若未來漲價就太好了,反而也沒事,因為那是我喜愛的作品,對我而言有精神價值。”
河內市買畫者阮廷成也認為,由於藝術市場的出現,各藝術作品具有像一張可用於確保、保證、結算、投機、承繼、轉賬等的匯票般的價值,而且心一出聲,理智之輪就停轉,手就停數。這是為因喜愛而收購的心理說明的有趣形象。藝術品的成交價格還附屬於買賣技巧和對市場瞭解能力。
缺乏證實能力
最近在河內舉行的第十五次“選擇”拍賣會上發生關於“楊秋香作家的女兒”絹畫不是已故畫家武絳香的知識產權糾紛事件,已揭露越南美術體系缺乏用來證實作品的真實性的最基本工具。
此前,知名畫家裴春派的《街市》以逾20億元(折合10萬2000美元)的成交價格出售,但被專家們評價為假畫。據悉,那次拍賣沒有採取任何科學性工具以證實畫作真偽。
當專家們發現武春終收藏者於2016年在市美術博物館展示的嚴-蓮-創-派各已故畫家的“從歐洲返回的畫作”收藏部所屬17幅畫作大部分是假畫,各專門職能機關也只能成立有各知名畫家參加的委員會,並透過觀察、分析和以專門理論來審定,而從未採用具科學性的現代技術設備、工具來評價其真實性。
我國未有任何採用科學性措施的藝術品證實中心,所以很容易發生在拍賣會上混入假畫的情況。
范越香收藏家懇切地希望能夠確定她正持有的“楊秋香作者的女兒”畫作是真的還是假的。至於陳國雄經理肯定:“拍賣所願意同各收藏者僱請由各知名畫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確定藝術品的真實性,從而維護拍賣所的信譽;將採取各科學措施以確定畫作的創作時段,甚至若需要,將送到國外證實。”
各位專家認為,美術品競買家很需要與有經驗、大膽、戰術、戰略,以及與過去和現在的各位藝人維持密切關係,才能避免陷入以高價收購假畫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