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有發,一個特別容易讓人留下印象的名字在20多年前的一次書法展覽上我牢牢記住了。往後雖然不常見面,但卻經常聽到他為公益事業而奔波的事跡,從中對他肅然起敬。
鄔有發於1937年在茶榮省茶句縣留業英鄉(椰港)的一個華人家庭中出生,他的父親鄔樹榮1911年跟隨鄉里從中國廣東番禺南村鎮市頭村下南洋,並到同鄉們聚居的茶榮省茶句謀生。生逢亂世,家徒四壁,11歲便得離鄉別井的鄔樹榮在異國他鄉當童工,吃盡苦頭。在百業待興的年代裏,孤苦伶仃的一個小孩在國外生活,那種淒涼的境況可想而知。在越南生活10多年後,鄔樹榮曾回鄉探親,之後返回茶榮,並在同鄉開的永安堂藥材舖裏打工,由於店主後繼無人,後來把藥材舖頂讓給他,從此鄔樹榮當起了老闆。
鄔有發是鄔樹榮與祖籍中國廣東新會第二代華人蘇氏蘭所生的兒子,雖然出生農村,而且當地又沒有華文學校,但鄔父對子女的教育要求十分高,所以鄔有發很小便離開家鄉到城裏去讀書。勤奮好學且品學兼優的他在茶榮市廣肇學校讀完小學後便獨個兒到堤岸升學,他在享譽堤城的知用中學讀初中,成績依然名列前茅。1962年,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得到同窗的邀請,他到孔子大道的同學家裏當家教,除了獲提供食宿外,每月還獲得1000元的酬勞。當時他在林威廉學校攻讀英語,而每月的學費是600元。有了這樣的收入和解決了食宿問題,鄔有發可以安心學習,他也明白到英語對日後踏入社會工作的重要性,所以爭取在求學時期同時學好華語和英語。
鄔有發在校園裏除了是一名優秀生外,他還積極參與籃球、足球和書法活動,而每一項目都是出類拔萃,其中書法是基於他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同時保存自身的文化也是其父親對孩子的最大期望。鄔有發的書法是靠自學和苦練而來,其字體自成一格。每年歲暮從堤岸回鄉,老父最開心的是他擔當起家裏揮春的書寫任務,這也是老人家的自豪和安慰。
數十年來,鄔有發對書法一直不離不棄,無論生活環境如何變遷,又或者工作怎樣的繁忙,他都以前人為榜樣,規定自己每天要完成一定的功課才能做其他工作。鄔有發的書法往往能讓人感受到他那種信筆揮灑、輕鬆自如的書寫狀態,以及點畫精到、血脈相連用筆功夫,其中透出的蒼勁有力之氣,讓人流連,令人激賞。鄔有發說,寫書法是他的興趣,數十年如一日,也沒有參加書法界的活動,直到市各少數民族文學藝術協會所屬書法分會成立時,李克柔畫家盛情邀請他參加,從此才開始融入了這個大家庭,也讓他有更多的機會跟志同道合者學習觀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書法領域上大有作為,但老人家從來不“賣字”,不以書法為生,他只用自己的作品贈予知音者或作慈善義賣用途。說到慈善這一點,這麼多年來,他總是為貧困同胞四處奔波,特別是對茶榮故鄉的養育之恩念念不忘,當中以培育品學兼優的窮家子弟為首選。近年來,鄔有發也分別到河靖、乂安、河內、順化、胡志明市、茶榮等地給當地大學生作人生經驗分享,傳遞正能量,主題著重於儒家思想,先學禮、後學問,孝順等民族傳統介紹,當然是少不了書法交流了。最近,他再次應邀與茶榮大學的60名中文系大學生交流,會後學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其中陳氏美娟同學給他的感謝信寫道:“我非常高興見到您和首次親眼目睹即席揮毫的情景,從中看出了您筆尖下揮灑自如的鐵畫銀鉤。特別是從您的介紹中讓我對書法藝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另一位同學表示,十分榮幸能與鄔有發老師交流,從中吸取到一位長者的人生寶貴經驗,也打開了每一名參與同學的智慧大門。對於鄔老師的循循善誘,我們只能銘記於心底,日後學以致用……
從近期的交流中,鄔有發先生也感受到不少家境清寒的大學生對學習華語和了解華人文化的熱誠,這些學生如果得到適當的幫助和培養,他日必定成大器,尤其是對當地華語用人單位有一定的幫助。經一番沉思,他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幫助這些孩子能夠向更高的知識殿堂邁進,而唯一的籌款方式就是義賣書法。當前,鄔有發不知自己的這一構思是否可行,但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家鄉的美好明天,他將通過親朋好友的協助而努力達成願望。
鄔有發書法家與茶榮大學中文系學生交流。
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對鄔有發來說,85歲才是新的起點,仍然有著眾多抱負,當中以弘揚書法藝術和培育人才為首任,以回饋故鄉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