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鮑哲南放棄了巨薪的誘惑和更優渥的待遇,一頭紮進了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帶著一群學生編織起了一個關於“人造皮膚”的夢想。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由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了相關的研究成果報告。
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人造皮膚,或許很快就會成為現實。作為主要發明者,鮑哲南從幕後走到前台。繼2015年被權威科研期刊《自然》雜誌評為年度10大科學人物之後,今年3月,鮑哲南獲得第19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站在一群傑出女科學家中間,鮑哲南顯得纖細嬌小,但她的發明卻被業界公認為很可能顛覆現有的電子工業發展的格局。
接受第一財經郵件專訪時,鮑哲南透露:“我們下一步的計劃,要去驗證這種材料是否能夠植入生物肌體,是否會對肌體造成損害和傷害。”在以男性為主導的頂尖科學領域,鮑哲南猶如她發明的柔性電極,釋放著巨大的柔韌力量。
“暴走英雄”的夢想
鮑哲南的科研之路走得順風順水。博士畢業之後直接進入貝爾實驗室,和物理學家、電子工程學家一起工作。跨學科的科學家們不斷擦出火花。“我們當時根本沒有料想到她能夠獲得那麼大的成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鮑哲南的母親說,女兒總是出乎他們的意料。”移民到美國之後,身邊的朋友就問我,“你們為什麼給孩子這麼大的壓力,逼著她一直往前走?其實,我們哪有給她什麼壓力,那些壓力都是她自己帶給自己的。”“在化學工程領域,鮑哲南是一塊金字招牌,很多科研基金和經費都是衝著她的研究而來的。”鮑哲南的合作夥伴對她的能力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幾家科技企業旗下的科研基金已經為鮑哲南的研發項目投入了數百萬美元。
鮑哲南也有過挫折。她在熱門的超導體﹑分子電子學和分子晶體科研領域與德國科學家舍恩等人合作過。2002年,舍恩在《自然》、《科學》等權威雜誌發表論文,宣佈他們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納米晶體管,這一成果一度被認為具備了衝刺諾貝爾獎的實力。然而,論文的可信度引發了科研領域的諸多非議,針對鮑哲南的猜測和謠言隨之而來。不久之後,審查委員會指派專家小組對舍恩的研究項目開展了全面調查,最終,審查委員會在結論報告中對事情有了定性:“舍恩確系造假,而其他20多名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與舍恩造假案無關。包括鮑哲南在內的其他研究人員並不知情,並沒有任何責任和過失,均被證實了清白。”
“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天才或者天賦異稟的那種人,我能做到的就是堅持不懈和保持樂觀。”鮑哲南坦言,科研很多時候需要科學思維加“笨辦法”。在這一點上,曾在南京大學物理學系擔任教授的父親對她影響非常大。“小時候,父親在散步的時候突然會問我,冰在落到水上會浮起來還是沉下去,我想當然地回答,因為是固體它會沉下去。父親就鼓勵我做個小實驗去驗證自己的想法,結果,我看到冰分明浮在水上,這才搞清楚,原來冰的密度比水小。”
曾經的懵懂少女已經成為擁有改變世界和人類未來生活的女科學家。鮑哲南想要改變的不只是未來,還有當下。鮑哲南每天堅持行走一個小時上下班,這在以車代步的美國很少見,她因此被評為斯坦福大學的“暴走英雄”,頭像被印在宣傳海報上。“來回走一個小時,既鍛煉身體,又可以聽聽新聞、打打電話,我非常喜歡這種生活方式,所以鼓勵身邊的人也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