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9月贏得大選,到如今方才組閣成功,這輪二戰以來德國最為漫長的“政治空窗期”,不僅讓默克爾頗為撓頭,也讓全世界大跌眼鏡。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劇情過後,默克爾終於露出了久違的微笑,在獲得社民黨投票結果後,她首先對此表示了“祝賀”,繼而強調“期待為了國家的利益進一步合作”。
德國政界、經濟界和輿論界都對此番投票結果給予肯定,《明鏡週刊》評論認為這是“集體理性的勝利”。當然,放下心來的不僅是德國人,在3月4日這個超級星期日,全歐洲都在為德國和意大利懸著心。當得知德國社民黨投票結果後,歐洲主要媒體普遍表現出輕鬆和信心,認為德國作為歐洲最主要的大國,默克爾領導的政府繼續執政對歐洲穩定、改革和應對挑戰都具有重要意義。
法國總統馬克龍直言這是一個“好消息”。很顯然,當意大利大選結果顯示右翼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政黨佔據上風後,默克爾政府的連任和穩定對歐盟就更為重要了。新一屆大聯合政府協定能夠達成,既是大形勢使然,也和默克爾的領導藝術有關。
前者是指在目前德國政壇上,大聯合政府是唯一能夠穩定政局的選擇,對社民黨和聯盟黨都利大於弊,也符合多數選民意願和歐洲國家的期盼。後者是指默克爾能夠順應形勢,從前一段“牙買加組閣”談判失敗的教訓中汲取經驗,重新發揮其縱橫捭闔、長於周旋與平衡的領導藝術,以退為進,先後發出三支利箭,擺平黨內外利益博弈。
其一,與社民黨展開耐心談判,讓出財長等重要職務,在聯合協定內容上也做出諸多讓步,以換取社民黨領導層合作,博得社民黨多數黨員支援;其二,提前與姐妹黨基社盟協調,在內閣職務和政策上做出讓步,獲得了該黨力挺;其三,針對黨內種種批評,一方面悲情表演、耐心說服,另一方面大膽提拔“後起之秀”,展現出自己不再戀權的姿態。從這些舉動中,人們似乎又看到那位被稱為“歐洲女王”,六年蟬聯《福布斯》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首的默克爾的活力和能力。
但問題在於,今日之默克爾已非昔日“歐洲女王”,輿論在肯定大聯合政府協議的同時,並沒有盛讚默克爾,而是指出她前程的種種艱辛,甚至認為她是“已經處在政治生涯晚期的總理”。
的確,儘管那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已過去10年,但默克爾領導下的堅強德國似乎並無力扭轉歐洲整體的頹敗之勢,再加上國內政局的變動和民粹主義的抬頭,如何繼續保持德國經濟的活力與社會的穩定;如何應對歐洲面臨的重重挑戰,特別是解決英國脫歐的難題;如何應對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挑戰和種種全球性問題,都是默克爾在本屆任期內必須直面的“硬骨頭”。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希望這位風雲一時的鐵娘子能寶刀不老,不負德國和歐洲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