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顺摆脱贫困乾旱处境勇往直前 丰富多彩工人月开幕 为出口企业纾困解难 陈红河副总理视察 500 千伏电线第3段进度 东海禁渔令违反越南主权 广宁省工时最长 人均收入却处于偏高 数字化转型有助减少烦扰民众及企业 大力推进肃贪反腐与自我检讨工作 零售业频推促销活动 “绿色”物流行程:任重而道远 释放私人投资资源 实施核心任务以促进社经发展 数字化转型市场尚可强劲发展 2024 年东盟未来论坛分享有关东盟未来愿景的新创意 Horasis中国论坛:促进贸易和吸引投资的商机 资金开始流入经济体 越南国家品牌5年内增长102% 加强河南省与中国南宁市合作关係 越南成为新加坡最大大米供应国

不负古巷好时光(上)

——堤岸穗华里百年沧桑

朝阳斜照着幽幽的古巷,阳光从缝隙中挤进来,驱走冬晨所有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阳光的味道,像是刚刚长出的嫩芽,抑或是花朵芬芳的气味,弥漫在古巷里。清晨裡,老堤岸明伯端着一杯“白少”走到靠着穗城学校围墙的石凳上坐下,慢慢品尝这口50年不变的老味道。这时候,古巷没有外面的喧哗、吵闹,她以一头一尾的巷门隔开了两个世界,如同一杯“白少”,淡而清新。只有当你细细吮吸,那种清香才会沁入口中,在舌尖环绕,伴着一股热流进入内心最柔软、细腻的地方。

1-433.jpg
穗城会馆于2022年赞助修葺穗华里拱门。

穗华里,梅山-阮廌街上的一条古巷,逾百年来见证了堤城的风云变幻,孕育了好几代人的成长。时至今日,巷内的越华同胞依然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守护着这片几乎磨灭的点点古朴、宁静的气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西堤的古巷,从豪仕坊、共和里、太湖巷、苏州里、余乐里到芽菜巷、穗华里、马车巷等遍布我的脚印,也悲痛地送走了一位又一位的老街坊,他们不但给我讲述古巷的故事,而且还送了许多华人怀旧物品给我收藏,成就了一篇篇“华人古巷话沧桑”的记事出炉。华人古巷构成了西堤都市建设与发展过程重要的一部分,当中不少古巷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是现代社会的瑰宝,吸引许多年轻人前来探究、打卡。

与穗华里的首次邂逅应该是2012年,当时为了给华文《西贡解放日报》撰写《华人古巷话沧桑》长篇报导,我在第五郡已故华人老革命余惠莲的帮助下走进了当地的古巷并采访了这里的老街坊。那时候是因为写综合报导,所以每一条古巷都是走马看花,与街坊们的访谈也比较皮毛。还记得那时候余大娘特地给我介绍了穗华里街坊组长、居民亲切称她为女姐的关惠芳阿姨给我认识,这也是我首次走进穗华里。第二次进入穗华里是2020年底,女姐知道我在努力收集华人怀旧物品,她特地打电话让我过去,把先母的遗物和穗华里的租单、顶让单据捐赠给我,然后在她热情的介绍下,我进一步了解到古巷的历史故事。可是,两次的到访由于时间仓促,未能融入其间,所以对穗华里的人与物仍然了解不多,从而无法写出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为此,我一直深感遗憾,内心涌起了一次又一次失约的自责。直至前段时间得到老街坊、华人书法家林大顺先生愿当向导,带着我重访穗华里,并与里中老居民拉家常,这时候我才感受到人们在渐渐遗忘着这片土地,但终究还会想起,因为她的斑驳、宁静埋藏在人的内心之中。

紧靠着穗城学校(今为麦剑雄学校)的穗华里原是穗城会馆的尝业(指代祖先管理留下来的物业,或者以祖先之名组织起来的产业),全里分成3条小巷:掂(直)巷13间房子(门牌为第五郡第十一坊阮廌街714之1至13号),横巷一20间(714之14至33号),横巷二21间(714之34至54号)。作为西堤侨团的龙头之一,穗城会馆也是最早形成的侨团,所以其相关组织不但完善,而且物业也十分丰富,穗华里仅是该会馆物业的冰山一角,主要用来照顾初来乍到的同乡。逾百年前,因兵荒马乱和家乡闹饥荒,为找出路,许多华人跟随着同乡下南洋的风潮来到堤岸。有亲戚朋友先来者固然得到妥善安排,而举目无亲的只能依靠会馆、同乡会接济,穗华里最早便是用于安置这些乡亲。

穗华里以前的建筑跟广东岭南地区目前尚保存的一些古巷、里、坊十分相似,全里统一是平房瓦顶、砖木结构,大门是广州西关传统的趟栊门,而且设有从记和街直通阮廌街的“屎坑巷”,供居民“倒夜香”。可以说先贤们当年是完完全全把“家”搬到了他乡去,让离家的游子们在如此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一点儿陌生与孤独也没有,也很快地融入到当地环境中。他们凭着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从最初被接济者成为会馆的租客。会馆的尝业在当年以“顶”的形式来交易,也就是说租客先用一笔规定的资金向会馆把房子顶下来,这笔顶手费比购买房子的费用便宜多,但住客每个月需向会馆缴纳比市价低的租金,而业主不能随便收回房子。据女姐赠送的1973年7月14日“堤岸天后圣庙穗城会馆尝业铺户收租单”上显示,当时的月租为473元,附加税6元,印花费用1元,总共480元。租客不但可以分租出去,而且还可以以更高的顶手费转顶给他人,这种房地产交易方式在旧社会里很普遍,也符合华人当时“等到家乡和平后回去”的实际情况。

顾名思义,“穗华里”是广府人的巷子,是穗城会馆的物业,但在阮廌街入口的古色古香拱门上,除了“穗华里”三字外,还有“南约”二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广东省广肇二府一带,以前有很多用“约”作为地名的地方,这些“约”或者是村落,又或者是片区,一般在“约”字前有一个特定方位,如东约、南约、西约、北约、中约;所以“约”作为地名是有一定的特殊渊源的。这些以“约”为名的地方目前在岭南地区还能找到。从“南约穗华里”的地方名字来看,可见前人的智慧是如何的深奥了。

  穗华里的租客当年是清一色的华人,特别是广府人,而广府人当中又以鹤山和南海西樵人为最。可能是邻近学校和西堤最大华人会馆,受周边文化薰陶原因,相对堤岸其他古巷,穗华里内的居民比较温和,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也不是三教九流、龙蛇云集之地,上百年来邻里情深,你来我往;昔日向街坊借点葱蒜、油盐酱醋也是常见的事,而街坊们也从不吝啬或讨回已借出的调味品。在用电与家电贫乏的年代里,大人在晚饭后拉着小木凳或藤椅坐在家门前纳凉、与左邻右舍“打牙教”是最常见的“消遣”,而小孩子则在掂巷、横巷中你追我逐,玩着父辈从唐山带来的“凼凼转”、“捉迷藏”、“麻鹰捉小鸡”等玩意,这么简单就能满足了一个晚上的娱乐◆

(本月7日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