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希望在越南增资扩产 宁顺摆脱贫困乾旱处境勇往直前 丰富多彩工人月开幕 为出口企业纾困解难 陈红河副总理视察 500 千伏电线第3段进度 东海禁渔令违反越南主权 广宁省工时最长 人均收入却处于偏高 数字化转型有助减少烦扰民众及企业 大力推进肃贪反腐与自我检讨工作 零售业频推促销活动 “绿色”物流行程:任重而道远 释放私人投资资源 实施核心任务以促进社经发展 数字化转型市场尚可强劲发展 2024 年东盟未来论坛分享有关东盟未来愿景的新创意 Horasis中国论坛:促进贸易和吸引投资的商机 资金开始流入经济体 越南国家品牌5年内增长102% 加强河南省与中国南宁市合作关係 越南成为新加坡最大大米供应国

乘风破浪 神恩默佑

—— 探索九龙江平原天后文化

常言道:在九龙江平原的土地上,只要有河流经过的地方就有华人。再者按照笔者多年来屡访南部西区所得的结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天后庙”。 “天后文化”在当地根深蒂固,成为了华人同胞重要的精神信仰之一。

拥有138年历史的沙沥七府天后宫。
拥有138年历史的沙沥七府天后宫。

九龙江平原从以前的“下六省”发展到现在共有13个省、市。这里得天独厚,是越南的鱼米之乡,是京、华、高棉3族文化交汇的地区,当中华人文化以天后文化为亮点,几乎所有省、市都有妈祖(越南华人惯称天后娘娘、阿婆庙、宫),而不同省、市的妈祖庙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和供奉方式。

华人移居南部西区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这里形成我国最大的明乡人聚居地。虽然很多明乡人早已融入到当地生活,甚至是完全被同化,成为了别具一格的西区人。然而,当地的华人文化能保存至今,主要是源自于清代或民初时期,在华人“下南洋”的风潮中形成。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下南洋”区域,即是包涵于东南亚区域的地理泛称。 “南洋”一词产生于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福建、广东和海南一带人口大幅增长,土地资源短缺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强烈凸显,加之当时外来侵扰、迁界政策及自然灾害现象频发,不少下层老百姓选择移民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群岛等沿海地区求生存。这一大规模的族群迁徙历史现象,就被称为“下南洋”。因而,无论从方向上看,还是从功能上看,“下南洋”一词具有典型的中国中心概念。在“下南洋”的路途中,越南的东海的气候、洋流、海患等航运中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都能对迁徙之旅带来致命的影响。来自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世代信仰妈祖的移民在下南洋途中,身边带着妈祖神像、香火登船,祈求妈祖能够保佑一路平安。到达目的地后,华人通常在落脚处搭建简单的茅舍,并将妈祖神尊供奉其中。东南亚的妈祖信仰,就是从茅舍一步一步开始落地生根和传播发展开来的。

chengfeng2-4498.jpg
永隆广肇会馆的天后神像。

众所周知,妈祖是位航海保护神,越南南部华人当年都是乘船漂洋过海而来的,所以平安抵达目的地后他们最早建立的庙宇也是天后庙── 堤岸穗城会馆天后庙。至于西区的13个省、市,据不完全的统计,这里有至少75座天后庙,其中永隆有6座、坚江8座、薄寮9座、金瓯9座、茶荣11座、滀臻16座,唯一没有天后庙的是后江省,不过在渭清市的关帝庙内有供奉妈祖的神龛。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农历三月廿三,一位林姓女子在福建莆田出世,因其出生至满月,不啼不哭,故取名为“默”,昵称“默娘”。林默从小天资聪慧,既洞悉天文、熟习水性,常在海上解危救难,又擅长医术、乐善好施,无偿为人祛病除屙,被人们称为神女、龙女。林默28岁那年,因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遇难,乡人感念其生前积德行善、扶危济困的恩惠,在湄洲屿上修建庙宇祭祀,尊称其为“妈祖”。由于妈祖是福建人,所以很多地方的闽籍华人都建庙供奉妈祖,但在西区的天后庙却没有一座是闽籍人士单独创建,这当中有这几个原因。第一,西区的华人以潮汕、海南、广肇为主,他们最早平安抵达此地,故率先兴建天后庙以感谢妈祖海上保驾护航。迪石市的海南会馆天后宫建于1873年,如今已有151年的历史;还有该市的广肇会馆天后圣母庙则建于1892年,距今已有132年;由同塔省沙沥华人共同体于1886年创建的七府天后宫至今已有138年。该宫在西区的所有天后庙中可以说是艺术价值最高,如今还完整保存了两套“粤东宝玉店造”的石湾墙壁看脊,还有堤岸梅山陶瓷“南利安窑造”的陶瓷脊梁。至于拥有126年历史的永隆广肇会馆天后庙陶瓷脊梁是由堤岸梅山“宝源窑造”;滀臻美川广肇会馆的天后庙建于1893年,其陶瓷脊梁是由堤岸梅山“宝源窑造”。从装有陶瓷脊梁的天后庙规模来看,当地的经济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非常发达,所以华人才愿投入那么多的经费来修建如此美轮美奂的庙宇。第二福建人在西区为数不多,相对其他地方的华人来的迟,所以为免重复,他们兴建会馆后主要供奉福德正神或关圣帝君。

chengfeng3-127.jpg
坚江省叻港第七屯简陋的天后庙。

西区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潮汕人创建的天后庙特别多,尤其是在滀臻省珠洋市,小小的海滨城市却有7座天后庙,而且都是潮汕人所建。笔者去年初有机会重访珠洋并一次性走访了当地的所有天后庙,这里的天后庙很多都是后来重建,而且规模比较小。据当地乡民告知,珠洋地处海毗,有“小潮州”之称,古时候交通不便,当华人顺利抵达当地后,他们相信这是妈祖的庇佑,所以搭建小茅舍供奉妈祖。后来随着生活日益好转,当地居民逐渐重建庙宇,多以古庙称谓,但与其他地方的华人同胞相比,这里修建的天后古庙略逊一筹。然而,旅居海内外的珠洋乡亲却于2019年给始建于1894年间的珠洋市天后古庙创造了历史,他们捐资240亿元修建古庙。重修后的天后古庙其建筑保持潮汕固有的传统风格,是当地华人百年来的自豪。

妈祖文化也在西区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当地华人传承不息的精神寄托。许多有华人居住的农村还建有规模很小的天后庙。多年前,我们一群学生陪同华文《西贡解放日报》原副主编陆进义老师回到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坚江省叻港第七屯去探亲。在他父亲以前教书的小学边上有一座小小的天后庙,这令我想起了清代进士庄俊元赞颂了妈祖信仰在海内外的深远影响的五言绝句:“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妈祖文化早已成为西区华人的文化现象,正所谓:“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

chengfeng4-2061.jpg
凝聚海内外乡亲力量重建的珠洋市天后古庙。

西区华人庙宇和会馆合一的形式既满足信仰崇拜,也与众乡亲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以信仰、血缘、认同紧密结合的,具有联结地缘、亲缘、业缘等为关系纽带的公益社团组织。不少天后庙都成了国家级或省、市级“文化历史遗迹”, 这进一步说明,妈祖信仰具有超越时空及跨越民族的信仰文化力量,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华人传统文化能够拉长时间轴距,让华人刻苦耐劳、乘风波浪、知恩图报的传承美德世代延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