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紡織業去年出口值跌17.9%
早在1980年代,台灣紡織業大舉前往中國內地投資設廠,導致台灣紡織業空洞化。不過,在台灣紡織業拓展會(簡稱紡拓會)帶領業者積極進行產業升級和產品高端化之下,許多台灣紡織廠商重生,令台灣當地一躍成為全球運動機能布的生產重鎮,更有不少業者打入國際知名品牌的供應鏈,當中包括儒鴻、聚陽、廣越等廠商。
去年初疫情爆發以來,由於各國相繼頒布禁足令、關閉非必要實體門市等防疫措施,加上東京奧運及各國職業運動賽事停擺,服飾、鞋類等消費需求急速萎縮,致使多數品牌商庫存大增,紛紛取消訂單、減少訂單或延遲產品上市時間等,大大影響台灣紡織產業。
根據歐睿(Euromonitor) 數據庫資料,去年服飾及鞋類的零售營業額增長率減少15%至30%,衰退幅度在所有零售品項中排名第三。根據台灣財政部門早前公佈的進出口數據,去年台灣出口值按年增長4.9%至逾345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紡織業是出口表現最差的產業之一,去年出口值按年下跌17.9%。
廠商轉投防疫紡織品
面對訂單減少,台灣紡織業者紛紛讓員工放無薪假、裁員、減少產能甚至被迫關廠,受影響層面遍及上中下游廠商。他們亦調整既有生產線轉而投入防疫紡織品,以迎合消費者對有關產品的需求,同時調整後疫情時代的營運策略,為產業復甦與重建鋪路。例如,聚陽在疫情爆發前,將醫療紡織品作為多元化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而該公司過去多年亦投入防護衣、穿戴式智能服飾等醫療領域研究。疫情爆發後,聚陽隨即轉而生產防護等級最高的P3防護衣,且持續研發2.0版防護衣,爭取獲得GMP、ISO,以及美國FDA、歐盟CE等醫材認證。
去年10月,聚陽還與便利商店7 11合作,推出簡易版P1隔離衣,在全台灣的7 11上架。另一家知名廠商興采,在疫情爆發後也積極發展醫療紡織品,利用過去在透濕防水、抗菌除臭加工領域所累積的研發技術,投入隔離衣與防護衣的開發與生產,並成立“紡織醫療事業體”,將醫療紡織品視為常態性發展的新產品線。此外,為了改善過去用完即棄防護衣造成的資源浪費,興采與聚紡公司攜手研發出可水洗重複使用的高級防水透濕隔離衣與防護衣,目前已與馬偕醫院、桃園醫療公會等台灣醫療機構進行策略合作。
台灣紡織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完善,加上優異的機械製造及機電整合實力,在業內具有很大優勢。不過,要建立出口業務,有關部門也要積極輔導業者依據各國市場法規要求,協助業者取得當地醫療器材驗證或上市許可資格。因此,台灣經濟部門已委託紡拓會執行“紡織品整合行銷與商機開發計劃”,在國際行銷、客製化行銷,以及整合行銷與商機開發等3方面協助廠商,希望將台灣防疫紡織品、智能及永續機能等產品銷往北美、歐洲等成熟市場,以及越南、印尼、泰國、斯里蘭卡等亞洲國家,以及中東歐等新興市場。
各部門助業者轉型升級
至於傳統紡織產品,由於許多客戶對長期訂單轉趨謹慎,改以急短單取代,部分業者同樣利用這段時間轉往醫療防疫紡織品發展,當地各部門也多管齊下幫助業者轉型升級、降低成本。例如,經濟部門的工業局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紡拓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及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等4大法人執行8項專案計劃,以智能製造、機能升級、時尚跨界、循環再生、品質精進等5方面協助紡織業廠商。
據悉,台灣紡織業今年將有5大發展重點。首先是智能製造,將持續輔導製程的數位聯網,並結合公協會或領導廠商整合供應鏈,形成泛聯盟生態系統,提供數位管理工具及產業共同雲服務,讓企業快速而有效率接單。第二為機能升級,未來機能紡織材料將結合智慧元件,連結產品創造互動功能。第三是輔導業者投入循環纖維研發,在製程、材料、設計上全面納入綠色永續元素,並成立驗證平台,鞏固台灣紡織業者在國際供應鏈上的優勢地位。第四是要持續輔導聚落型產業創新精進產品品質,建構中高階技能培育,鼓勵青年加入紡織業。第五是要將機能布料結合時尚,希望台灣紡織業發展成為亞洲高階紡織製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