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在正常薪水之外,再給員工或者下屬發點兒紅包和禮品,作為年終獎勵,這個規矩老早就有。在中國古代,有一種類似“年終獎”的傳統存在。朝廷不同於企業,企業怕員工跳槽,朝廷卻不怕官吏辭職,畢竟飯碗不同,在朝廷上班,端的是鐵飯碗,收入穩定,還有夜宵可以偷吃,擠破頭往裡進的人多,兩袖清風拂袖而去炒領導魷魚的少。大概因為這個緣故,過去朝廷給官吏發年終獎,要比店舖給伙計發年終獎要及時,除非出現財政危機,否則不拖,也不壓。
東漢時期,皇帝很給文武百官發“年終獎”。因為是寒冬臘月,所以當時叫“臘賜”。臘月在東漢節日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臘賜”發的既有錢,也有實物,根據《漢官儀》記載,大將軍和三公都能得到錢2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這相當於他們一年的薪水。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這樣的優厚獎金,而是按照官階逐次減少,特進和侯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3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千石、六百石各7000,虎賁郎、羽林郎3000。此後,中國歷朝歷代的朝廷一般都會給官員發臘腸,只是有的皇帝比較小氣,給得少;有的皇帝比較大方,給得多。另外,商品經濟發達的時代,老百姓也有可能得到“年終獎”。例如北宋時期,地主和掌櫃在年底給僕役、伙計一些賞錢或者禮物。
不過,以上這些都跟現代年終獎不是一回事。現代意義上的年終獎,其實是企業年終獎。而它的起源,要等到工業革命100多年後了。
1840年,美國鐵路公司成為公認的第一家現代企業。所謂現代企業制度,就是經理式企業的公司制度,其基本特徵是股權高度分散、所有權與控制權明顯分離,經理負責實際管理的體制。
1902年聖誕節,美國頂級投行摩根大通給每位員工額外發了一份全年工資,作為員工一年辛勤工作的獎勵。這是一個破天荒的舉動,當時西方國家的企業在聖誕節時只會給員工送火雞、手錶之類的廉價禮物,員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權當是一份心理安慰。摩根大通的這個舉動,讓它成為當時金融行業人才心中必去的“大廠”,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去跟進,都給員工發一筆年終獎。久而久之,企業給員工發年終獎就成了人們心中約定俗成的慣例,並且有管理學家為其背書。
美國心理學家兼管理學家弗雷德里克·P赫茨伯格提出激勵-保健理論,認為個人對工作的態度在很大態度上決定著任務的成敗。影響員工工作態度的因素可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可以消除不滿意,激勵因素可以更好地驅動員工積極上進、任勞任怨。年終獎就屬於激勵因素,能增強員工的幸福感,讓員工更賣力地工作。
到了50年代,美國一家名叫Niles-Bement-Pond的公司決定減少聖誕節獎金的開支,這讓員工憤憤不平,把這事通過工會上訴到聯邦勞工關係委員會。委員會站在工會一邊,裁定年終獎不是想發就發,想不發就不發的“禮物”,而是勞 動者理應得到的薪水。就這樣,年終獎從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成為有法理依據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