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日的堤城里,第十一郡所在位置属于郊区,也是中日战争和中国内战时期移居越南的华人聚居地之一,而这里多为劳动区,所以形成了莲潭文化公园附近一带的菜园、穗义祠(今日的平泰社区)边上的牛栏、与白铁街市毗邻的织箩村、成为水饺街的中山门等富有特色的地域与名称。这些以行业而得名的地区早已闻名遐迩,但有的因同乡聚居并形成了“小客家”、“小饶平”、“小花县”、“南海村”的地区却鲜为人知。
笔者出生于第十一郡,整个人生的成长期都在这里度过,一直以来都以为对此地的华人社区很是了解。可是,日前在与寓居富寿和的白美兰阿姨聊天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在过去期间过于自以为是了,因为在一些平凡的华人社区里埋藏着许多不是谁都知道的百年故事。它听起来很平凡,但深入了解却是漫长的历史,是一个家族、一条村落的移民史。
富寿和这一带一直以来都是牛皮和玻璃业的生产聚集地,而这些厂家的老板和附近居民绝大多数是来自广东南海,故此有“南海村”之称。白阿姨的父亲白满初是街坊们惯称的白老满,他是大同牛皮厂的东主。白老满1922年生于广东南海,年轻时应同乡之邀到堤岸富寿和的牛皮厂来打工,一段时间后转到金边的同类工厂去任职,在异国他乡邂逅到祖籍广东新会的华人女子新会甄意并结为夫妇,婚后两人回到了富寿和重操旧业。在累积到一笔资金后,白老满另起炉灶,创办了大同牛皮厂,这也成为“南海村”的15家牛皮厂之一。
于1947年生的白美兰是白老满夫妇膝下12名子女的老大,她今年76岁,是该区的老街坊,她对这里的变迁了若指掌。白阿姨说,以前这里还分“芒果园”和“大竹村”等区,她所在的房子是“芒果园”,顾名思义,这里以前因种有许多芒果树而得名。小时候她与村中的10名小朋友包下马车Mười的马车,每天清早大家在附近的东亚纱厂前集合以乘坐马车到南海学校(今为第五郡李景汉小学)去上学,因为路途遥远,而且是读全日制,所以人人得带上饭菜以便在学校吃午餐。
皮革加工是一个十分肮脏的流程,所以父母也不怎么鼓励女儿传承这门生意,但为了让女儿有一技旁身,白老满鼓励白美兰到附近的玻璃厂去学艺。她年轻时因患有露骨症而读到四年级就辍学了,之后去了海记玻璃铺的烧针部学艺。虽然暂停学习华文,但她利用空余时间去进修越文,而且对弟妹和邻近的小朋友的教育问题尤为关心,特别是富寿乐善学校筹建时她捐出一个月工资的义举足以证明她那片苦心。关于富寿乐善学校的筹建,白阿姨介绍,1969年原是股份生意的慎兴牛皮厂股东们因撤资而解散,该厂地主无儿无女,故没有发展计划,于是决定把厂房地皮献出作为建校之用,让附近一带的子弟不用天天赶远路去上学。南海乡亲们当时立了建校委员会,并由南海学校董事长、鹰唛电芯厂老板郭颜生任主席。建校运动得到广大同乡的大力支持,邻近的牛皮厂和玻璃厂东主更是慷慨解囊;白老满捐出了2万元(相当于当时的一两黄金),而白阿姨在父亲的鼓励下也捐出一个月的工资1000元,乡亲们群策群力造福子弟,这些捐款收据至今她还保存着。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富寿乐善学校于1973年投入使用,并获视为南海学校的分校,村里的孩子们从此不用长途跋涉上学了。南方解放后,该校易名为友谊学校,现在是范玉石中学。
白老满于2018年逝世,在到访当天,笔者看到白家的墙壁上挂着一面由国家主席给他老人家签发的“二等抗战勋章”。白阿姨介绍,她父亲不但热心公益,而且对革命的支持义不容辞,在南方解放前定期资助华运的活动经费,对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良多,因而获得国家主席嘉奖。作为子女,她对父亲的义举也引以为豪和心存感激。为了让后辈知悉先辈为国家、为民族所献出的爱心,同时也为了支持笔者收集西堤华人文物的行动,白阿姨决定将她与父亲当年捐款建校的收据连同父母结婚时订制的一张木凳一起捐出,这使我既感动又感激。
与白阿姨短暂的聊天,加深了我对自己成长地的了解。真的,堤岸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只要你用心聆听,身体力行,她会给你散发出更多的魅力,这也难怪近年来堤岸的风土人情再次被作家和画家们收入作品中,被网红拍成短视频广泛推介,而一些富有当地特色的餐厅、咖啡厅亦应运而生……凡事种种给这片古老的地方赋予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活力。
堤岸,就是那么的可爱! ◆